词条 | 苏北临时参政会 |
释义 | 苏北临时参政会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之后,驻苏北的新四军部队乘胜占领海安,10月31日,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在曲塘召开,苏北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迁驻海安后,即着手筹备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先由江都、高邮、泰州、扬中、丹阳、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安、崇明、东台、盐城、兴化等14个县的各界代表推选了临时参政会议员。1940年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中山纪念堂内召开。会议代表共388人,以上层爱国士绅、耆宿居多,代表中有中共党员72人,工人5人,旁听代表20多人。 会议通过了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议案,即不承认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为省长的江苏省政府,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任命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辖泰兴、靖江、如皋、泰县、如西、海门、启东、南通、江都、东台、兴化等11个县政府,同时撤销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会上,管文蔚代表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了《施政纲要》的报告。会议讨论了团结抗战、实行“二五”减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重大事项,通过了《施政纲领》和团结抗战、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苏北等决议。根据陈毅的提议,经过反复磋商,选举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公推韩国钧为名誉议长,聘请了“参议员”,选举了驻会代表委员会委员20多人。会议结束前,刘少奇、陈毅到会与代表见面并先后发表演讲,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苏北临时参政会的召开,促进了苏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共继黄桥决战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在政治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士绅的拥护和支持。会后,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县都先后成立了“参政会”,建设“三三制政权”,开展“二五”减租,团结友军共同抗日,为争取苏北地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