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 |
释义 | 图书信息中文名: 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作者: 吴湘相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出版社: 正中书局 书号: 9578506341 发行时间: 1987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漳江镇渔父村)人。早年以 《间岛问题》、《承化寺说》等文扬名天下,曾被一向狂傲不羁的章太炎赞为“具总理之才”。他一生为中 国宪政奔走,力倡责任内阁制。1913年2 月大选结果,国民党大胜,行将出任内阁总理之时,招致政敌暗 杀,年仅三十二岁。 他早年留学日本,关注时政,西方民主宪政议会内阁等社会制度打开了他的眼界,给了他深刻影响。 武昌起义后,他与黄兴同赴武汉,起草了《鄂州约法》。这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 草案了,对日后的《临时约法》影响深远。此外,他翻译的《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等著作,也给 知识界和革命党内许多人对宪政这个新生事物有了感性的认识。 政治上,他主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 他提出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 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他说:“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 他说:“应当由内阁代总统对国会负责,凡是总统的命令,不仅要阁员副署,并由内阁起草,这才是责任内 阁制的精神。” 多么好的政治构想,多么好的有效杜绝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治的社会制度! 临终时致电袁世凯仍殷殷不忘国是仍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窃思仁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 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豪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稳, 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 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后,整个上海为之震撼,群情愤慨,素不相识的人一批批自发地赶到沪宁铁路医院问讯。宋教仁 临终之际,黄兴、于右任等守候在侧的朋友,无不失声痛哭。孙中山连夜从日本赶回上海,亲自主持了宋教 仁的葬礼。 次日,宋教仁的灵柩移往湖南会馆,前来送行的人有几千人,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但气氛 严肃静穆。一路祭者不绝,吊客之多、秩序之整、观者之挤,可谓盛况空前,人们目睹遗像莫不肃然起敬。 孙中山的挽联是:“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民主党领袖汤化龙的挽联是: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林长民在挽联中说“政举人存,人亡政熄”。 1924年6月,占地百余亩的宋教仁公园在上海闸北落成,宋教仁的遗体葬于园内。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 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 九州何处可避秦? 男儿无畏洒碧血, 渔父有胆剐龙鳞。 千年黄袍付烈火, 一部约法系黎民。 九旬岁月真如梦, 而今遥想泪满巾。 目录图片四幅 自序1 第一章 求学时代之环境与背景2 一 经世致用学风之复兴4 讲求时务 注意新学6 湖南自立自保之主张8 湖南留日学生刊行留学译编2 民族主义之教育与湖南自治论15 武昌文普通中学与革命风潮18 科学补习所与华兴会举义之失败29 第二章 日本六年30 二十世纪之支那与睡狮33 中国革命同盟会之成立39 革命建设基础在高深学养44 游说马侠与问岛问题49 同盟会之悲欢离合67 第三章 对内政外交的主张68 对外关系的认识73 建设真正民权之立宪政治77 尊奉民生主义 推进社会政策59 第四章 大革命爆发前后97 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102 长江上下游的奔走联络108 临时政府之组织114 袁世凯阴谋与宋之对策155 第五章 政党政治之尝试157 同盟会之团结与改造166 不恋权利 只重政见195 第六章 为民主宪法牺牲199 国民党之组织205 孙黄北游之前后213 国民议员选举与大政见223 盖棺论不定27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