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松山塘围垦
释义

垦区位于罗源县罗源湾顶部,离城2.5公里。

垦区地理条件优越,国道104线和省道五马线(五里亭至连江县马鼻)两条公路分别从垦区北、南两边通过,交通便捷。垦区内淡水资源丰富,起步溪(包括其支流的护国溪、罗源溪)、吕洞溪、进山溪、小获溪、坑里溪、外洋溪均汇入垦区,垦区周边有龙山、外洋两座小(一)型及进山、羊角垅、棋山3座小(二)型水库。松山塘围成可与周边的岐余、岐后、小获、大获、北山、泥田等原有6个垦区及渡头等零星围垦连成一片,使这些垦区免受海潮等威胁。可使县城、起步、松山等6万多居民住宅得到保护。松山塘围垦计划于1965年开始提出,并组织人员踏勘,翌年因“文化大革命”而搁置。

1974年夏季,县决定围建松山塘,随即组织技术人员测量、设计。同年10月,确定设计方案。垦区海堤位置确定在巽屿岛至迹头,将二屿、三屿、尾屿连接起来,海堤包括水闸全长2400米(水闸219米),水闸建在二屿,设计闸门30孔,水闸内外开挖引港940米(内引港425米),宽220米。堵口段设在尾屿与迹头之间。同月,成立罗源县松山塘围垦工程指挥部。

1975年2月,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松山围垦工程列入全省大型建设项目,实行民办公助。4月,开始组织民工上场。民工按各公社的劳力比例抽调(鉴江公社除外),以公社为单位编营、连、排,派公社干部带队。民工自带粮食,工地每人每天补贴菜金0.40元,劳动报酬实行工地记工评分,回队参加分配。同年4月18日,工程正式动工。由松山公社负责在巽屿岛至二屿岛之间的堤段先行抛沙铺基。6月,碧里、起步、城镇、中房、洪洋、白塔、西兰、飞竹、霍口等9个公社民工及专业开炸队、船运队相继上场,海堤开始全线抛沙、抛石和填土压载。上场人数一般2500至3000人。最高峰为1978年春耕后和秋收前两期,上场人数均达5000多人。施工运输工具除机动船、木船、胶轮板车外,还有肩挑、肩扛。1979年,工程重点转入二屿岛水闸基础开炸,内外引港开挖以及堵口段的抛石护底。到1983年底,已完成土石方17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91万立方米),占任务43%,投放劳动力406万工日,国家补贴资金810万元,县财政和民工劳力折价812万元(按每日2元计算)。2400米海堤中有1172米已筑至4.5米高程,1230米已抛石压载至负2.5米,开挖内外引港940米,防潮排涝闸水下工程全部结束,占设计工程量64.45%。1984年起,因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开始压缩人员。1986年3月4日决定工程缓建。

1990年12月24日,中共罗源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复建,会后开始筹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