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月的奥德赛
释义

四月的奥德赛

作 者: 刘苇 著

出 版 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

字 数: 150000

版 次: 1

页 数: 307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2205576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定价:¥28.00

编辑推荐

“让别人去夸耀写出的书好了.我则要为我读过的书而自诩。”

——博尔赫斯

普鲁斯特:站在时间另一侧的人

纳博科夫:伤感的行旅

奈保尔:深邃的印象

米兰·昆德拉:心灵在别处

博尔赫斯:复述之乌飞翔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圣埃克絮佩里:追风逐日

一些不相关的意象在阅读中朦朦胧胧地跳跃:奏鸣曲;破残的拱门;旅人在陌生之地漂泊;夕阳中湖面上漾开的波纹的反光;倾覆的大理石雕像旁的落叶,随风旋舞;遗落在水下的古城……它们于我内心的某一处汇集.以似曾相识而又遥不可及的方式映现。

这些意象可能来自我所阅读的诗歌.但它们所散发出的气息在暗示着一些我曾迷恋而又久已疏远的记忆,类似象征,或暗自涌动的旋律,带着些微的震颤,仿佛有一个边界将要被打破,犹如奥德赛跋涉向不可预知的远方……

内容简介

作者阅读兴趣与涉猎极为广泛,本书从其多年阅读生涯中精选收录了一系列阅读类随笔,关涉文学、作品、作家和诗歌。这些读书笔记以个体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阅读的森林,去体验文字、阅读与思想之美。

书籍是阅读的最佳载体,它通过语言延伸人类的想象。对于那些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的人来说,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或者多种书籍交叉阅读,不为其他规定所制约,是喜悦的、惬意的和自由自在的,犹如一次游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阅读行为中,天然存在着一种逾越成规、开拓视域、自由穿行于各种思想界线的冲动。阅读本身没有边界,即便各式书籍自有体式和内容范畴: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它们仍然无法为想象力设置屏障。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令人舒心的一项自由活动。因此,请让我们一起遵循的是布罗茨基法则——他曾在一篇文章说到——如果你把一本书读完,那是作者的荣幸;倘若你中途搁下,也不必歉疚,因为这不是你的错。

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文字被书写成随笔样式是有意为之。将解析、论述、诠释,与联想、沉思、抒情,以及个人认知和体验相结合,是作者的愉快尝试。因此,不要把这些篇章看作是对作品的导读。因为在作者看来,所有作品都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并不限制读者从任何角度进入,也不规定谁才拥有对作品解释的惟一合法权。“惟一真理”这样的理念在世间并存在,更无须遑论谁能拥有。所以,作者更愿意你把这些篇章看作是朋友间的一次闲散、随意的交流。我们共同的兴趣在于书籍本身。也正因为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构成我们这一世界美妙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刘苇,不闻,不名。惟思,惟学。阅世观物,以书为伴。深居陋室,隐逸自乐。

诗人,文学、艺术评论家,兼任电台读书节目评论嘉宾。

目录

自序

Ⅰ:林中岔道

站在时间另一侧的人: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

美妙的下午时光:菲利普·勒吉尤《卢瓦河畔的午餐》

通往迷津的路途:《解读杜拉斯》

寻找在路上的感觉: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伤感的行旅: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

《洛丽塔》之谜

玫瑰隐喻: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深邃的印象:奈保尔《抵达之谜》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对《奈保尔家书》的精神分析

心灵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身份》

在戏谑中镶嵌严肃意图:米兰·昆德拉《慢》

林中岔道:本哈德·施林克《爱之逃遁》

法国式的爱情游戏:拉克洛《危险的关系》

超越困境的飞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爱情中的政治隐喻:格雷厄姆·格林《文静的美国人》

追风逐日:圣埃克絮佩里《要塞》

息羽听经:《阅读史》

蓝色的忧伤:《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相互映照的镜子: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

诗人的散文:《世界美如斯》和《殡葬人手记》

四月的奥德赛

Ⅱ:花之转喻

萨福:在七弦琴中幽婉低吟

西尔维娅·普拉斯:敏感、幻象、精神直觉

乔治·桑和缪塞的浪漫情缘

莎乐美与她的“三位一体”

特蕾莎和萨宾娜

白色而明亮的寒冷:克菜尔·琪根《南极》

静水深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猫眼》

奥斯丁远光照射: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丁书友会》

Ⅲ:诗性灵光

闪着磷火的精灵:孙孟晋诗歌一瞥

诗歌途中的孤独跋涉者:萧开愚诗歌一瞥

曲别针上的流水:马休诗歌一瞥

自我救赎之路:刘晓萍诗歌一瞥

诗歌与哲学:杨宏声诗歌散论

激情灿烂中的阴郁之歌:《郁郁短诗选》

思的奇异性,或日“走神”

镜子中的影像:马振骋《镜子中的洛可可》

观点盛宴:吴亮《艺术在上海》

戏剧结构中的诗意:孙惠柱《第四堵墙》

前世记忆,今世警策:于东田《大路干条》

光阴飘忽:席慕容《边缘光影》

书摘插图

Ⅰ:林中岔道

美妙的下午时光

——菲利普·勒吉尤《卢瓦河畔的午餐》

在法国,菲利普·勒吉尤是一位作家兼朱利安.格拉克小说的研究者。他第一次阅读朱利安·格拉克的小说还在中学时期。“对他的激情,便从此而生”;他在《卢瓦河畔的午餐》中回忆道,“我仿佛发现某种深入肺腑的力量,某种对于饥渴的饥渴……一种门槛尽处的昏眩。”之后,他开始研究格拉克的著作,他们互致信笺,逐渐建立起了友谊。多年后的某个冬天,菲利普·勒吉尤来到卢瓦河畔,造访年迈的几近隐迹的格拉克,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妙的下午时光。

与心仪的作家保持友谊是件令人心醉神迷的事。这种私人间的友谊,因由书籍架起的桥梁而使彼此关系被赋予了神秘的水中映照般的镜像,摇晃的波影里闪现着心灵知会的光点和喃喃低语的水珠。《卢瓦河畔的午餐》便回荡着这样的友谊乐声。

朱利安。格拉克远离巴黎,独自住在卢瓦河畔毫无生气的祖屋里,孤寂、安详而宁静,像个优雅的隐世者。他在那里回忆、思考、写作,“偶尔度过忧郁不堪的白日”。作为著有16部著作的他,在当代法国是家喻户晓的大师。他的小说,菲利普·勒吉尤在书中评述道:“《阿尔戈城堡》里哥特式的魅力,《美丽的深渊》里布列塔尼的浪漫主义,《流沙海岸》里的结构与完美文风,《林中阳台》里激昂战斗式的忏悔……但他并不受绊于小说的沉重制约。他永远置身于别处,置身于小说与诗歌的边缘。他的句子原先是从夏多布里昂那里出发,但在路上遇见了兰波的闪迅和超现实主义的眩目。”

朱利安。格拉克的长期与世隔绝,致使他隽永地缄守着内心的宝藏。他抛弃了过去的叙事风格,晚年于孤独中撰写沉思笔记。“冥想,清醒地做梦,在蒸腾与反转之中写作。所有这一切引致了智慧的内敛沉默的形式。”

我喜欢《卢瓦河畔的午餐》。它并不沉溺在具体细节中,而是将“断想、阅读、风景、儿时的记忆纠缠在一起”,飘浮的思绪,人物的心境,突然而至的评论,离题的冥想,内心的独白,过去与现实的自由穿梭,融汇在这个特殊的文本里,极富韵律地传达着作者的迷醉之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