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仇池古国 |
释义 | 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西晋文帝时,氐人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 寻访古迹2004年行走秦岭,我是直接从陇南山地北部的徽县进入陕西的。此后,我一直在寻找继续走完横陈在甘肃南部、西汉水和白龙江之间的秦岭西部余脉的机会———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这片群山横陈、峡谷交织的山岭之间,出现过五个前后相互联系的地方政权: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这五个国家,都是在以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和四川西北部为中心的西秦岭山地开始并完结了它们的帝国之梦。它们的创立者是一个少数民族家族:氐族杨氏。 从甘肃西和县城到仇池山,有80公里山路,道路极为险峻。 汽车一出西和县城,迎接我们的便是连绵山岭,公路在幽深的峡谷中穿行,村庄愈见稀疏。偶尔出现的一两座村庄,都掩映在零乱的树林之下。 经过了洛峪乡,就在被荒凉寂寞的风景折磨得昏昏欲睡的时候,一口安放在河对岸石崖下的棺材却意外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它静静停放在石罅下。零乱的石头、荒芜的野草在山坡蔓延,清澈的河水悄无声息地从山谷间流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棺木呈现出腐烂前的黑色。公路下面的河水里,还浸泡着几块似乎也是破碎的棺材上脱落的木块。 在这之前,曾听说陇南康县、宕昌一带,至今还遗留着人死后将尸体装入棺材,置放在路边几年以后才入土的丧葬习俗,当地人称之为“架葬”,或者“厝葬”。有人认为,这种奇异葬俗很可能是古代少数民族葬俗遗风。 远古时期,陇南一带是氐族和羌族的故园,洛峪乡一带就在氐族杨氏仇池国政权中心区域内。早在公元前111年,白马氐族就聚居在洛峪河谷地带,形成了以氐羌族为中心的陇南氐羌社会。前仇池国时代,仇池山是仇池国大本营,与仇池山遥相对应的西和县洛峪河东岸的要庄村,就是仇池国治所。在前后仇池国历史上,洛峪一带一直是氐族杨氏防御作战前哨。 《诗经·商颂》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历史上的氐族和羌族是一脉血统。这支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在母系氏族晚期发生了分流,一部分顺秦岭北坡渭河流域进入中原,形成了华夏氏族;留在青藏高原的一支,就是现在的藏族;另一支则沿秦岭南坡南下,一直抵达了西南的金沙江流域,这就是现在生活在西南地区的羌族。南下羌人要抵达四川和云南,陇南地区是必经之地。现在陇南文县白马河流域的白马藏族,就是古代氐羌后裔。历史上的羌族,以战死为荣,以病死为辱。《后汉书》里就有“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说法。 那么,这至今遗留在仇池古国一带的“架葬”习俗,是不是创建了古仇池国的古代氐人的丧葬孓遗呢? 从洛峪到喜集,公路一会儿冲上高山,一会儿又急急地转入峡谷。上了青冈岭,峰岭突然壁立而起,峡谷更加幽深,环绕在山岭上的公路,在悬空的山崖上穿行。从陇南山地到河南伏牛山区的秦岭山区,凡是群山丛生、险途连天之地,必然留存了大量至今让人猜摸不透的历史秘密:陕西山阳和湖北上津之间的古代蛮子国、上津古城,神农架北部的上庸古国,都是在与世隔绝的密林深处,保存了它血与火书写的神秘历史。 面对险象环生的山岭鸟途,我一直在想,当年的仇池人到底是以怎样的耐心和毅力,在大山深处让自己的政权能够延续380年之久的呢? 比唐、宋、清更长久从大桥到仇池山,西汉水窄狭的河谷两面都是见首不见尾的山峰。到了仇池山西北角,雄矗高翘的仇池山主峰如一只雄踞的苍鹰,昂首蹲踞在高远的蓝天下。紧挨着山脚的山坡上,拥挤着几户人家。这座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却有一个充满藏文化味道的古名:尧空巴。 本来,从仇池山再往西南,过了武都、宕昌、白龙江,就可以到达舟曲、迭部藏区。在过去的历史上,这一带与甘南藏区,应该存在着商贸往来、民风相濡的可能。但在我看来,这个村名,大概是保留了建立仇池国的氐族人的某些痕迹的。 仇池国的创立者氐族人杨腾,东汉末年生活在略阳(今甘肃秦安)。建安初年,中原动荡不安的形势波及到了天水一带,杨腾儿子杨驹率领氐氏部族爬山涉水,来到了三面环水、四面陡壁、易守难攻、山顶又有良田百顷的仇池山。 仇池山地处出陇入蜀要塞,退可防守,进可扩张。尤其重要的是,仇池山绝壁临空,不要说是冷兵器时代,就是现代,除了飞机火箭,地面部队要实施进攻,也绝非易事。杨驹选择固若金汤的仇池山之后,一个以前后仇池国为中心,有武都国、阴平国和武兴国为后续和外延的氐族地方政权,就在陇南山地的崇山峻岭中诞生了。 东汉末年和南北朝时期的军阀混战,曾经埋没了太多的英雄豪杰。与杨氏氐族同是秦安老乡的前秦皇帝苻坚,曾经在短短几十年间横扫北中国,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富足的太平盛世,最后却在淝水之战后身首异处,葬送了自己的基业。杨氏氐族却凭借仇池天险,开创了立国时间比唐、宋、清还要长的历史。到了杨腾孙子杨千万时期,仇池杨氏已经号称拥有千万之众———而当时,全中国人口还不足两千万。因此,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专门派员封杨千万为百顷王。刘备占据汉中之后,杨千万审时度势,投奔了镇守阳平关的马超。无论倒向曹魏,还是投奔刘汉,杨氏氐族以其所拥有的实力和占据的战略位置,在当时都是一股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仇池国的势力,也因此由陇南发展到了四川北部和汉中一带。 过去上仇池山,路若羊肠,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盘。 汽车从河沟村附近的西汉水边朝山顶爬行。迂回曲折的山路悬在半空中,对面的山岭紧贴着蓝天。一边是望不到头的高山,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路愈高远,山脚下川流不息的西汉水,便愈轻飘如一根细细的丝线,在阳光下飘忽不定。 杨氏氐族真正以一个国家形态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是在公元296年。这一年,杨茂搜率四千户氐人部落再次返回仇池,建立了仇池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前仇池国。此后,氐人建立的仇池国,也随着中原政治大潮历经多次大起大落。在战乱频繁之际,前秦皇帝苻坚、北魏主拓跋焘,纷纷将女儿远嫁仇池,寻求政治联姻。一旦中原安定,仇池国便在重兵压境之下频遭血光之灾。到了公元442年,后仇池国被南朝刘宋所灭之后,杨茂搜后裔先后又在武都建立了武都国、在陕西略阳建立了武兴国、在文县建立了阴平国。公元580年,离开仇池山之后流落在西秦岭南坡的杨氏氐族最后一个政权kk阴平国被北周所灭之后,这个在群山环绕中存活了380年之久的少数民族政权,便被日复一日的滚滚尘埃,深深地埋在了时光的残骸之下。 直到近些年,才有学者说,现在生活在川西九寨沟附近的白马藏人,就是当年创立了仇池国的氐族人后裔。 瓦砾无存的故都上山之际的惊恐,终于被仇池山顶上平坦安静的千亩良田上一派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取代。 东南北三面被西汉水和洛水紧紧环绕、西面是悬崖万仞的仇池山上,碧绿的玉米在山坡上摇曳,刚刚收割的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芒,散落在平坦的田野中间的村庄被一堆一堆的大树簇拥着。耕牛在山坡上吃草,小鸡在阡陌之间悠闲觅食;麦场上,村民扬着古老的连枷打麦;路边渠水清流,潺潺有声……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就像陶渊明时代的田园诗。 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源,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这是《水经注》对当年仇池山的描述。 如果不是曾经阅读过的历史,如果不是刚刚攀登了险象环生的绝壁险途,很难相信,这里就是那个前后经历了将近400年血与火洗礼的仇池古国都城。 现在的仇池山山顶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有一千多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山上的上马、下马、庵房、河沟四个自然村,七八百人口组成了仇池行政村。说起煮土为盐的事,一个碾场的中年人说:“那都是哪一辈子的事了!” 然而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地制盐,应该是仇池国最基本的生存依据之一。再加上千亩良田、遍布山顶的九十九眼泉水,在仇池国最鼎盛的时候,山上驻扎的上万人守卫部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大体上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否则,仇池国肯定是不可能延续那么长的历史的。 徜徉在仇池故地,除了伏羲崖上一座道观,以及前些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起的“仇池古国遗址”的标志,山上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年留下的痕迹了:没有想象中的残垣断壁,没有宫殿遗迹,没有官署衙门的残骸,没有都城城墙残迹,甚至连一片残碎的瓦砾也没有。 走进一家院落,我想探寻一点当年氐族杨氏的痕迹,但白髯齐胸的老人的回答还是令人失望———老人说自己祖上就住在这里,但这村子里现在已经没有杨姓人家了。 也难怪。据史书记载,“氐氏于平地立官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可见,当年的仇池王国应该是处在一种既无巍峨宫殿、也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的社会形态之中,这也许是它之所以能够号召千万之众,持续近四百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吧?至于那些用于防御的高墙城堡,在原本就是一座巨大防御工事的仇池山,根本就是多余之物。到了仇池国后期,父子相残、兄弟为仇以及盲目的向外扩张,再加上天下归一的大势,使杨氏政权终于走上了末路。后来,王公贵族不断在陇南、陕西略阳和川北地区四处流亡,寻找安身之地,杨氏家族已经无法挽回当年一呼百应的王者气象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