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丝绸织绵画 |
释义 | 百科名片丝绸织绵画是采用高仿真数码印染技术一比一在丝绸上临摹原作。再经过国画或者油画的装裱工艺,制成的高档装饰画。 艺术概况织锦是指有花纹或字画的彩色丝织品。据考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始于西周时代。到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发明了第一部提花机。 旧时只供皇家御用的织锦,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真丝织锦画”即是运用数码纺织专利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与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提花设备,采用百分百天然桑蚕丝为原料精制而成。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清晰精美。可谓形象传神,能逼真再现原作的笔墨神韵,并闪现原作没有的真丝纤维柔和华贵的光泽,以及所折射出的作品内涵。 “真丝织锦画”将古今中外书画艺术与丝绸文化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被当今世界称为“神奇的东方之花”。 工艺特色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 缫丝:丝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一颗蚕茧可抽出约 1000 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织造: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织锦:织锦工艺产生在 2000 年前的西周时代。成都的织锦业早在汉代就很发达。朝廷还设置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官城。本世纪 20 年代初,浙江人都锦生在织锦工艺方面,从设计到织造均有创新。他根据风景特点,改用新的设计方法,采用 30 多种画法,终于将风景的层次、远近、阴阳面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由都锦生丝织厂发展起来的杭州织锦厂,目前能生产花色品种达 1000 多种,是我国最大的织锦厂。 染整: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有艺术性。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历史传承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起源与初创: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创新与成熟: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 融汇与发展: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防止真丝绸泛黄的方法将真丝绸在pH值 1 ~ 5 的酸性浴中浸渍处理,再在与氧难以接触的状态下加以保管,可简单而又稳定地防止其泛黄。 防止泛黄的机理是:真丝绸经碱处理及在残留碱性物质的作用下,丝素膨润、结晶度下降。如在这种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则蚕丝蛋白质的侧链、末端基容易反应,促进泛黄,而在等电点附近处理真丝绸,去除丝素中的残碱,使丝素复原,则紫外线对蚕丝蛋白质的影响下降,可防止泛黄。 所用酸性浴,可用盐酸、硫酸、磷酸等无机酸配制,也可用蚁酸、醋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马来酸等有机酸配制,还可采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等盐类。但必须将pH值调节为 1 ~ 5 ,最好是 2 ~ 4 。处理温度和时间无特别规定。温度为常温以上,浸渍处理时间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就能得到充分的效果。之后,再用上述酸性浴处理的真丝绸,并在与氧难以接触的状态下保管,如用屏蔽气体性的薄膜加以包装,使用脱氧剂等在脱氧状态下包装保管,都能显著抑制真丝绸的泛黄。 举应用实例:采用 0.0 lmol/L的盐酸浴,将精练真丝绸在其中浸渍处理。即使在 28 ℃ 和 50 ℃ 下处理 30 分钟,也能得到充分的防止泛黄效果。再将经上述盐酸处理的真丝绸,用聚亚乙烯氯化物和聚乙烯层叠的屏蔽气体性的薄膜包装起来,再在该包装物中封入脱氧剂,通过阻断空气,防止泛黄效果明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