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顺头岭 |
释义 | 顺头岭位置岭南第一古道驿站―――顺头岭 顺头岭位于广东省清远连州市大路边镇(原山塘镇政府所在地),S114线贯通全村,距离湖南郴州临武县约40公里,距离广东连州市区约60公里。学校有山塘中学和山塘中心小学。 楚越雄关秦汉古道骑田岭是五岭山脉之一,汉晋以来又曾称为:腊岭、折岭、黄岑岭,桂阳岭等名。在明嘉靖四十年的《广东通志》上是这样记载骑田岭的“骑田……即黄岑山……是为楚越之关,与诸岭相连,横绝南北,气候寒燠顷殊,……”骑田岭不但是中原进入南越的关隘,而且还是中原与岭南的分水岭。海拔1500多米的高峰将岭南岭北截然分开,一过了骑田岭连气候冷暖立刻都不同了,可见骑田岭在中国地理位置的显要和险峻。顺头岭就是位于骑田岭南麓的一座大山。 古道顺头岭上有一条顺着山势蜿蜒逶迤的古道,古道宽约三米,在山岩上一级级开凿出来,从山下到山上共有八千八百多级,这就是秦汉时期沟通五岭南北的第一条古道。据史料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5年)派任嚣、赵陀二尉分三路入岭南。其中有一路就是“过骑岭,下连江”直下番禺(广州)。任嚣的秦军是顺头岭古道的开山祖。后来赵陀遵照任嚣的遗言,扼守“横浦”、“阳山”、“湟溪”三关,自立为南越王。当年的“岭南三关”除“横浦关”外其余两关都在连州境内,“阳山关”就在顺头岭。 东汉章帝时期(约公元76-82年),大司农郑宏奉命将骑田岭古道铺设成了由岭南通往京城的“康庄大道”。据史料载:“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顺头岭古道正式成为了秦汉时期岭南通往京城的第一要道。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反叛。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十万楼船水师,沿顺头岭古道南下“出桂阳,下湟水”一举平定了岭南。 秦汉古道陡峭险峻,上山下岭很艰难。唐朝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使时,走的也是这条古道。他带着一家老小翻过骑田岭后,不禁感叹而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明清凉亭驿站客栈 当地人把骑田岭上的这座大山叫作“顺头岭”,是希望取个好兆头,过往行人都能顺顺利利地登上山头的意思。顺头岭上有一个古老的村子就叫顺头岭村,顺头岭自古就是这条古道上的驿站。顺头岭村前有座凉亭,凉亭始建于何时,难以考证,重修时间是清代乾隆年间。凉亭用厚厚的青石条砌约1.5米的基地。基地以上是加厚的砖墙。凉亭的两个大门是用青石条架成的拱门,拱门上各有一块题写亭名的石匾额。北门的石匾上刻着“广荫亭”三个楷体大字。“广荫亭”亭名有二层含意:一是过了凉亭就是广东,广东会给商旅带来“福荫”;另一层意思是这座凉亭能“荫庇”过往大众。凉亭南门的石匾额上写着“南天门”三个大字,意思是登上了这座凉亭就如登上了天界之门,也告诉行人,到了凉亭就已经登上了山顶。 怀清亭顺头岭的半山腰还有一座凉亭,叫“怀清亭”,怀清亭内的碑文记载着建亭的历史。这座凉亭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修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凉亭为木石结构,四面墙和门楣全部都是用青石条砌成,瓦瓴上也压着青石条,石头上雕刻着宝葫芦装饰,整座凉亭既美观又坚固,历经数百年,至今还非常完好。凉亭内四周摆放着大块的青石方条,石方条已被行人坐得光滑如镜,石亭内的南北大门旁还摆两个蓄水槽。古时候凉亭有专司桃水的水工,水工每天将石槽注满清水,供行人和骡马饮用。 顺头岭村顺头岭村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村民大都是来自湖南一带,他们在顺头岭村的职业都是开客栈。顺头岭村的房子全建在古道两旁,依着石板古道弯弯曲曲的,光滑的石板路既是巷道也是通衢。村里的老房子都是铺面格式的建筑,每间房子的门面不宽,进深却很深,当地人称为“竹筒屋”,建这种房子主要是便于做生意。房子的大门全是木板做的,卸下门板就成了铺面,门板还可以做柜台用,铺面后面的房子才是客人吃饭住宿的地方。据说,三十年代初,顺头岭客栈还确实“火”了一阵子。那时街道两旁的青石条上坐满歇脚的客商,道中间走着络绎不绝的挑夫,村里几十家伙铺全部“爆棚”,连主人家的床位也要让出来给客商住。 随着时代的变迁,顺头岭这段石板古已淹没在萋萋芳草之中。顺头岭村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只有雄踞于山巅的“南天门”凉亭,仍然静静地向世人显示当年的辉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