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
释义 | 简要概述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12月批准依托武汉大学建设,2006年10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验收。 目前,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由谈广鸣教授和郑守仁院士担任。 研究方向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设有五个研究方向: (1) 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方向; (2)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 (3) 河流水沙运动规律与调控方法; (4) 水电工程结构与施工过程仿真; (5) 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 学术团队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76人(固定人员35人,流动人员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有2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固定研究人员中,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22人。研究队伍基本素质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有从事科技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的潜力和优势。 重点学科实验室以“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要基础研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非线性水文系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节水灌溉、地下水土壤水运动,除涝排水、跨流域调水、河流泥沙、水电能源开发利用、水电站结构设计优化、坝基与边坡理论、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优化、水电站过渡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成果,为水资源与水利水电科学的发展和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项目成果在科研项目方面,目前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250余项,年到款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在研国家“973”项目8项(首席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863” “十一五”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1项(主持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在研究成果方面,2004年以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自然科学奖23项,其中一等奖7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33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8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18篇。在开放合作与交流方面,实验室每年举办/承办1-2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派20余批研究人员到国外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访问40余批,150余人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验室建有水文水资源数字仿真中心、地下水土壤水资源实验大厅、灌溉排水综合实验场、泥沙与防洪实验大厅、水工结构实验大厅、水工模型实验大厅和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实验大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近6,000万元,可以开展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领域各种复杂、综合性的研究实验,实验室的规模化、先进性及综合性均位居国内外前列。实验室是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遵循“开放、流动、竞争、联合”运行机制及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流动人员面向国内国际聘任,仪器设备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实验室在5个研究方向均设有开放基金课题,欢迎国内国外研究人员申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