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崇阳提琴戏
释义

“提琴戏”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珍品,是我国300多个戏曲曲种中的一朵奇葩。相传多才多艺的崇阳先人利用当地山上的梨木和蛇皮制作了一种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站着也能拉。三两个演员随场就势,提着土琴,一台好戏就开演了,因此被称为“提琴戏”。提琴戏使用的唱腔语言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又被称作是“上古之音”。2008年,国务院公布提琴戏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里加大了对提琴戏的保护力度,成立了“崇阳县提琴戏协会”。

剧种简介

流行在崇阳地区的“提琴戏”称为“崇阳提琴戏”。提琴戏是通城、崇阳两县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

2008年“崇阳提琴戏”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崇阳县和湖北天美公司共同投资,崇阳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策划,由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双合莲》拍成提琴戏曲片,并在央视和湖北电视台播出。地方小戏走上中央电视台,这在崇阳历史尚属首次。崇阳,通城数万提琴戏迷蹲守电视机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共同分享了快乐和荣耀。

剧种溯源

文化背景

通城、崇阳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过来的。

1889年(清光绪 15年)岳阳民间艺人彭瑞生、蒋傅玉率花鼓戏班到通城演唱,从者如云,和者盛广,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蒋傅玉愿为知己者留, 便在崇阳华陂一草棚栖身,传艺教戏,自称“茅屋道人”。

艺术形成

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新墙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

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

因唱的是“琴腔”故称其为“提琴戏 ”。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提琴戏。

提琴戏在形成初期,唱腔曲调主要是来源于岳阳花鼓戏“琴腔”即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等“琴腔”中曲调。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曲调较少,满足不了剧情的需要,且过门反复,唱腔专一;从整体看来“提琴戏”的唱是沉浸在一种“悲哀”的气氛中。戏曲演绎的是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曲调也要随着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的地方。通城、崇阳毗邻湖南,在语言艺术上都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方面形成了共鸣。所以通城、崇阳人对湖南长沙(益阳)花鼓戏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优美丰富,且又与岳阳花鼓戏(提琴戏)同宗共源。通城、崇阳艺人综合这些特点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提琴戏(“琴腔”)曲调为“主”,以“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为辅,这样既保全和突显了提琴戏(“琴腔”)独特的韵味声腔不受同化及影响,又丰富了提琴戏的曲调唱腔,弥补了提琴戏的不足。同时也使提琴戏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

艺术传承

民国初年,提琴戏广泛流传,凡年节喜庆、酬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提琴戏艺人都参加演出。知名的艺人有蒋春保、许国楠、孟福昌、孙庭桢等。他们都是半职业性的艺人,农忙时耕田,农闲时唱戏教戏。建国后提倡群众文化活动,提琴戏在鄂东南得到发展。

提琴戏已成为崇阳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食粮。农民自发组织的家庭剧团、婆媳剧团、父子剧团和乡镇村组、个体户办的各种形式的业余提琴戏剧团达92个, 2000 多名业余演员,年演戏 3000 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被称为有名的“戏窝子”。 1999 年,崇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0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7 年,崇阳提琴戏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崇阳提琴戏被国务院“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种声腔

提琴戏是由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戏)演变而来,也吸收了长沙(益阳)花鼓戏的成分,唱腔曲调是岳阳花鼓戏“琴腔”主,融合部分长沙(益阳)花鼓戏腔调和曲牌。

提琴戏的主体曲调分为两类,分别来自湖南的两路花鼓戏,即岳阳花鼓戏和长沙(益阳)花鼓戏。

一类曲调(岳阳花鼓戏的琴腔):由瓮琴等丝弦乐器伴奏。代表曲调有正调、哀调其次有:梦调、垛子、一字调 、阴调、西湖调、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等。

二类曲调(长沙花鼓戏的川调):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 “弦子腔”。代表曲调有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一、二、三、流(急板))其次有:宁乡正调、过江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木马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等等。

“琴腔”和“川调”大多 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 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提琴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生、旦、行当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时用假声。以唢呐 “锁斗”(呵腔)结尾。并有一套表现力丰富的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等作用。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崇阳县为提琴戏申“非遗”,和部分艺人民众狭隘的地域观念,为了表现所谓的崇阳独特的地方特色,还原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崇阳提琴戏,对提琴戏唱腔进行整改,只保留“琴腔”曲调,不用长沙(益阳)花鼓戏的曲调唱腔。所以使得现在崇阳提琴戏曲调非常专一,从头至尾不是“正调”就是“哀调”,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老腔调,难免让人觉得枯燥和乏味!这样做不仅没有真正地保护和传承好提琴戏,也使得提琴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韵味!

表演形式

崇阳提琴戏戏班不大,乐器简便,演员不多,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加之它的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味浓而深受群众喜爱。

角色行当

提琴戏在崇阳形成的初期,角色多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组成。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逐步发展成为八个行当,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 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武生行当。

语言艺术

提琴戏“唱腔”“念白” 通城、崇阳用各自方言(书面语),但均以岳阳花鼓戏舞台艺术语言为基准。

剧目介绍

崇阳提琴戏的剧目,除小部分来自黄孝和荆州两种花鼓戏外,大部分与大筒腔系剧目相同,如《孟姜女》《赶子上川》《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三生四旦带一丑”,是对提琴戏行当的概括: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丑角兼代净角和摇旦(丑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