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土地老街
释义

概况

地理位置

双土地老街位于景阳清江南岸,属建始景阳镇白岩水村三组,距景阳镇五公里,与清江北岸的景阳雄关南北相望,浮空对峙。

老街位于景阳集镇上方的山坳里,山路相连不足5公里,这里解放前曾是国民党乡公所所在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解放后,直到60年代初,都是景阳区公所驻地。相传贺龙元帅曾率红军在这里驻扎过。五十年代,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曾到过这里。这里还是古驿道要塞,当年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热闹繁忙……

相传在修双土地老街时,挖出了两个酷似土地菩萨的石头,此后又在清顺治年间,修建过两个土地庙,由此就叫这条街为双土地。现存的双土地老街长约300米,街上50多栋房子除两栋是砖混结构的平房外,其余的是都是建于清末明初的老房子。双土地有如一位耄耋的智者,闲看风云,从容淡定地目睹着景阳的历史云烟与风物变迁。

风云变幻的政治中心

双土地初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近几百年来,它一直是景阳地区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清代,这里就设过景阳里。在民国时期,这里曾设过双土地联保办公处,双土地乡公所 。双土地这条不足4米宽的石板街,以石板街为中心,左边属建始,右边属恩施。恩施团总傅为锋设设在双土地的防所在右边,左边有当时国民党政府建始县长金重威的隶书石刻“政教一贯”四个大字,只是那石刻上的朱红尤在,双土地就迎来了苏维埃政权。

1933年,这里是楠木社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着葛淌、楠木社、革塘坝、高燎四个苏维埃政府。这些苏区经历了创建、发展、丧失、重建、再丧失的曲 折、复杂过程,为了巩固和保卫苏区政府,粟谷坝上关向应秉烛运筹;清江渡口,游击队殊死抵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解放后,这里设过区公所,曾以这条街为中心的乡又叫双土地民族乡,后来民族乡办公场所虽然迁到了下都坪,而乡镇的名称仍然叫双土地乡。1961年,景阳区公所迁到下坪,接下来建官公路(建始县城到建始官店镇)通车,就里便逐步闭塞,成了被 人遗忘的角落。

历史沿革

感动湘西的百年老街

双土地老街地势陡峭,房子依山而建,双土地为什么在这样一面陡坡上形成了一条百年老街。它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它当时容美土司的边贸重镇 。双土地与景阳关南北相望,浮空对峙。建始景阳关,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斗转星移,它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内涵,见证着这苍茫大地的人世巨变。景阳关又名“建平关”,清同治《建始县志·山川》载:“景阳关在县城南130里,下临清江。江北群山绵亘数十里,叠嶂层峦,峭壁悬绝,猿猱愁度”(图三)。清乾隆以前,这里曾属四川夔州府,清江以南曾为鹤峰容美土司所占据。自清江南岸的土司辖区向北入四川,景阳关是第一道关卡,历代设驿站于此。清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在江南官店活动猖獗,清廷知县惶恐不安,于是在此大规模修筑关隘。关口上刻有“景阳关”三个正楷大字,左右门框上书刻对联一副:“峻岭龙蟠胜接西鸿灵秀,雄关虎踞显似南圉屏藩。”

正是由于景阳关是当时建始与容 美土司的实质分界线(建始与容 美土司的具体界线位于景阳关以南),双土地和景阳关以北的建始花坪就成了容美土司与建始的两个边贸小镇。边贸的繁荣,带来了小镇双土地的繁荣。

二是因为双土地是“川盐入湘”的必经之路。

由于食盐旧时皆实行专卖,称为“榷运”。湖南被定为“例食淮盐”。但是,与湖南邻近的川东却是产盐之地。所以,这个“例食淮盐”其实是不怎么合理的。而且,旧时的“榷运”路线,从淮入湘基本靠走水运,或因战乱,或因水道阻塞,淮盐就无法入湘。因此,从川入湘贩运私盐成风。“湘川盐道”就由此形成。进入湘西的盐道,称为“湘川盐道”,此道分为西、北两条线路,北线以常德地区往湖北宜昌的三斗坪,此地带正处于武陵山脉的险峻地段,道路极为险要。处于此地段的石门、桃源、临澧、津市等县,最繁忙时跑这条盐道的人多达四千多人,每日的动盐量约三千多担。

湘西的另一条盐道为西线盐道,从湘西入川,所经地面全为湘西的土家族、苗族所居地的芙蓉镇 、里耶、张家界、永顺、桑植、龙山等地进入恩施,再或经建始,或经利川进入川东产盐区。

在我国历史上两次“川盐济楚”运动中,大量的盐经建始进入湘西。作为湘西的西线盐道,经建始的盐进入湘西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建始、恩施、宣恩、来凤、龙山,进入湖南。一条是经建始花坪、景阳双土地,恩施石灰窑、鹤峰,进入湖南桑植,再到张家界等地。在这两条盐道中,经建始景阳双土地的那条更为险要,全程皆穿行于千峰万壑之间,行到高处,如登天梯,白云团团在脚下涌动,林涛阵阵在身后回响。而走到低处时,如入地府,仰头上望,方见头顶一线天。

湘西的背夫的盐道

既然经双土地的盐道如此险要,为什么湘西的背夫还要走这条险道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和建始花坪盐商田明先有关。建始花坪人田明先,这个身历清末、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历史的盐商,年少时随大人跋涉千里给人下力背盐,东家器重担当起“带稍”(运盐队伍领头)差事,取得了夔府(奉节)李连宝大盐商的信任,后来自己开办“先记田兴盛商号”,四川盐商给他赊销大批食盐。每天运输食盐和土布的脚夫不下百人,货物存量很大,号称“万斤盐”,供应方园百里,曾垄断过建始南线市场。由于“先记田兴盛商号”的兴隆,它很快就成了川盐入湘的中转站,“先记田兴盛商号”的簿利多销,使得湘西的背夫放弃去川东直接背盐,改在花坪进盐,这样大大减轻了湘西人的运盐之苦。

其二是因为双土地人曾感动过湘西背夫。背夫天亮时从花坪出发,先走过十里石板路过景阳关,再下十五里过清江,接着又上十五里,黄时昏分便来到了双土地,双土地是背夫的家。旧时的湘西“担谷斤盐”,平民百姓“广椒当盐”,他们的辛酸和无奈也感动着双土地这条老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双土地老街就立下了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湘西人住屋里”。经双土地向南的盐商,其实除湘西的以外,还有建始官店,宣恩,鹤峰等地的,由于湘西的背夫最为艰难,但在双土地,当时也只有60多户人家,有时一天需要住宿的是好几几百人,背夫多时就不可能都有住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双土地的住户就让湘西人就住屋内,其它稍近的一些地方的背夫就住在屋檐下或街道上。这也许就是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作为同是下层劳苦大众的双土地人唯一力所能及的一种关爱和同情吧。湘西的背夫有时来到双土地正逢江水暴涨,十天半月不能通行,双土地又是他们唯一的家,他们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双土地上看那奔腾不息的清江能否通行,夜晚枕着清江的涛声想着回家的千沟万壑……

抗日战争结后,淮盐线路恢复,湘川盐道被废弃。如今,旧日的那条那条充满艰难险阻洒下湘西人民无数血汗的湘川盐道,深藏在武陵地区的山高林深处,静守着那可歌可泣的往事。时光无限,岁月有情,双土地与“湘西盐道”的往事,在历史上载有永恒的一笔。

众星拱月的风水宝地

八百里清江,流经建始景阳豁然开朗,水天共一色。当地人一直认为双土地是“风水宝地”,是因为在双土地的脚下,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五花寨、双石柱、兴隆寺,形成了一幅众星拱月图。

五花寨位于双土地老街左下边,相距不到一公里。寨巅由神庙峰、宝塔峰、观音峰、宝剑峰,怪兽峰五峰组成,状如一朵怒放的梅花。又说五花寨五峰如五指,暮阳从五指峰漏出,如五指散花,霞光映照,五彩缤纷,誉为建始古八景之一“五花暮霭”。

寨顶平坦开阔,中有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一座神庙(图四),约60平方米大小,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剥蚀,瓦砾遍地,裸露的墙体断壁残垣,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庙外崖边,有一个圆圆的小石碓窝,这个小小的石碓窝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清江两岸,连续几年持久干旱,穷苦百姓几近颗粒无收,外加官府繁重的徭役赋税,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从山上来了几位修行的和尚后,小石窝能出米,无论多少人都够吃,后来一小和尚锉大了石窝,石窝从此断米,只留 下了现在 的石窝和锉印。

双土地老街右下边是双石柱。双石柱是在山崖下生着的两根巨大石柱,两根石柱相距四米,高近百丈,拨地耸天,气势雄伟,闻名遐尔。传说两柱之巅有檀香,并设有金、银两盆,供天女下凡洗浴之用,因怕凡人看见而耸立云宵。

从双土地向右,过双石柱一公里就来到兴隆寺。兴隆寺始建于道光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从寺中的碑刻中我们可以得知,清道光的庚寅年,当地一个叫向兴隆的才子,苦读寒窗,中举之后,回乡率乡民募捐修了这个庙,因此才叫兴隆寺。但在景阳民间却是另外一个说法,现在的兴隆寺没修庙之前,住着一户人家,因为这对夫妇无子,老夫妇天天叩拜观音说:“如能送一子,愿将住处改修寺庙,用来供奉观世音”,后来老夫妇终得一子,取名兴隆,并将住处改修为九进堂的寺庙,取名兴隆寺,五花寨 庙中的二木菩萨和巨钟也一夜之间来到了兴隆寺,从此香火不断。

八百里清江,一步一景,在建始境内的景阳河段更是聚天地之灵气,孕育出了一方人间仙境。随着清江旅游开发,双土地百年老街又将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