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凤亭记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双凤亭记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张栻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双凤亭记[1] 栻来零陵,与其乡之士游。其贤有才者,盖不乏。而山川之奇,自唐以来记之矣。其地之长才秀民者,益出。且将显闻于时,与中州等。而独恨学省湫隘漶漫[2],念非所以。为劝奖之意,学之前,茀为荒墟[3],往往大石负土屹出[4],以为试芟斧之[5],遂有可观。 栻来零陵之三年,庐陵彭侯奉命守是州。其明年,政治休洽,民安乐之。始议新学省,首命治其前地,翦彝榛茅[6],群石献状于壤间。其上隐然成文,滌视之[7],若羽而骈飞者[8],盖凤云。彭侯以其为祥也,作亭以临之,使来者得览观焉,而属栻记之。 噫!是可以为之祥欤!夫物之在天下,其变怪恍忽,出没千态万状,至于不可胜穷。其天机之动,忽然而成,有非人力之所能及者,是可以谓之祥哉。然而,处荒榛丛林之间,不知其年矣;日之所炙,风雨霜雪之剥蚀,又不知其几年矣。而其形独全,使其生于深山穷林,狐狸之所嗥[9],鹿豖之所游,则樵夫野人安得而知之?而吾曹亦安得而祥之哉?而独出城郭之间,又适学宫之前,其决不偶然也。向也湮没而无闻焉,始为彭侯出,是祥也,无疑矣! 永于湖湘为名土,而彭侯又适新是学,而兹祥出焉。夫凤,文物也。则永之士,其将以文鸣欤。虽然古之所谓文者,非特语言之工,诵读之传而已也。盖将以治其身,使动率于礼。在内者粹然,而在外者彬彬焉。故其本,不过于治身而已;而其极,可施天下。此之谓至文。使永之士,益知斯之为文而进焉。则将灿然如邹鲁之士,而无愧于古。斯其为祥也大矣,独非彭侯之赐欤。汉颖川守治有能名,而凤凰实为之来,亦安知其不为彭侯之祥也!上以至德治天下,仁心昭格,其可以致凤矣。噫嘻!是将为吾君之祥欤。 作品注释[1]双凤亭:古零陵城内的学宫之前,建有一亭,名为双凤亭,原址在现永州五中附近的文庙前。文庙始建于1208年(宋代嘉定元年),又名“县学宫”。 [2]湫(jiǎo)隘漶(huàn)漫:湫隘:低洼狭小;漶漫:指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3]茀(fú)为荒墟:茀:杂草太多;荒墟:荒芜的空地。 [4]屹(yì)出:高耸的样子。 [5]芟(shǎn)斧:用斧镰去割除。 [6]翦(jiǎn)彝(yì)榛(zhēn)茅:“翦”同“剪”;彝:古代盛酒的器具。榛:一种落叶乔木。茅:茅草。全句的意思为:除掉各种杂野草。 [7]滌(dí)视:用水洗涤干净后再仔细察看。 [8]骈(pián)飞:并肩飞行。 [9]所嗥(háo):大声嚎叫。 作品赏析《双凤亭记》是张栻在永州时所写下的一篇记述性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到学省前荒芜一片,无人问津,深表遗憾;然后以彭侯命人修整学省,发现乱石上的天然凤云图,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嘱咐张栻写文章,以此来表明原因;接下来,表明他本人对什么是吉祥物的看法;最后一段以确凿的口吻,阐明兴学培养更多湖湘和永州人才,是真正吉祥的象征。文章段落层次分明,论证充分,且首尾照应,文采焕然。 作者简介张栻(1133—118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四川绵竹人,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1165年(乾道元年),他主教岳麓书院,达8年之久。岳麓书院在他主教之下,人才雅集,“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弦诵之声洋溢于衡峰湘水”。张栻是张浚的长子,虽然生在西蜀,实际上在楚南长大,8岁便随父亲离开故乡,来到长沙。后定居长沙城南妙高峰,张浚将其私家花园命名为“城南书院”。后来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文定书院拜胡宏为师,请教二程之学。经名师指点,张栻的学业大进,后来成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大理学家。他对宇宙的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一个和谐而理想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将胡宏所开创的湖湘学派,提升到了“最盛”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