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翅目甲蝇科 |
释义 | 简介双翅目甲蝇科属于环裂亚目的1科。触角3节,芒羽状;具额囊缝;无下侧片鬃;翅脉端上弯,腋瓣发达,体色多灰暗的蝇类。本科昆虫通称蝇。全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已知约500余种。 形态特征双翅目甲蝇科分若干亚科,其中绝大部分非吸血性,而螫蝇亚科则为吸血性。两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口器。螫蝇亚科的口器坚直细长如针,静止时向前突出,不能缩入口器窝内,适于刺吸。非吸血性类的口器柔软,静止时能曲折而缩入口器窝内,唇瓣发达,适于舐吸。成虫体中型到大型,灰色、灰黑或具金属光泽,体表被鬃和毛。下颚须棒状,或侧扁而端部呈匙状。胸部常具黑纵条4或黑宽条2;下侧片一般无鬃,仅具若干散生毛。翅脉端部常向前呈弧形或角形弯曲,c+a脉(第6纵脉)不达翅后缘。腹部有时具可变色斑。 分类双翅目甲蝇科种类繁多,分布全世界,其中以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或其他动物接触频繁,是传播伤寒、痢疾、霍乱、鼠疫、炭疽病(家畜)等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有些蝇类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动物组织内,引起蝇蛆症。某些吸血性种类的成虫刺吸家畜血液,可传播锥虫病等。 全变态。卵纺锤形,纵脊两条明显。毛瓣家蝇卵具柄,厕蝇属的卵两侧翼状。幼虫发育需经3个龄期,第1龄前气门缺如,后气门有1裂(很少2裂),口咽骨片简单,第2、3龄出现前气门,后气门分别有2裂、3裂(很少3裂)。第1、2龄期短。 某些种类的第1龄期、甚至第1、2龄期在卵内完成,孵化出的为第3龄幼虫。成熟幼虫一般前端尖细,后端截状或圆形,而纹蝇属、池蝇属、裸池蝇属等幼虫后端或多或少尖细,后气门即位于末端。老熟幼虫在坚硬的第3龄幼虫皮内化蛹。 成虫生活习性按栖息场所,有住区性、半住区性、亲家畜和野生蝇种。成虫食性极复杂,绝大部分为腐食性和粪食性,如重毫蝇属、腐蝇属和纹蝇属的成虫性喜新鲜粪便和其他腐败的有机物,家蝇属的一些种类喜舐吸人畜的伤口,如逐畜家蝇舐吸牛身上被其他昆虫咬伤后流出的血液。螫蝇亚科中的Stygeromyia属在黄昏时分吸血,其他的类群在白天吸血。少数种类的成虫系捕食性,如阳蝇属和池蝇属捕食长角亚目昆虫,淄蝇亚科的成虫常在植物上和水边活动,捕食蚊子的幼虫、蛹和成虫。成虫一般在幼虫发育场所的腐败物质的表面或浅皮层产卵,有些种类在粪旁的地上、粪的上层或表面产卵。产下的卵常堆成小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