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树根理论
释义

“树根”理论概述

“树根”理论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葛长银副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企业咨询实战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与对社会的深刻观察,提取并总结出来的实践学派新主张。以下文字引自原文:

“博导博导,一驳就倒;教授教授,越教越臭。我国高校举办MBA、EMBA等各类面向实践的学习班、大量从业人员入学并毕业之后,这个‘流言’就不胫而走。它不能说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的写照,甚至有点偏颇,但‘无风不起浪’,至少说明我们的高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学以致用方面,我们的教学和实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这个距离其实就是我们的教授与目前我国实践活动的距离。他们大都是从学士念到博士,或从海外留学归来,掌握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深入我国的实践活动,所学理论难以与我国的实践对接,尤其是应用学科,其理论很难解释或指导我国目前的实践活动。这就让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对一些理论产生‘中看不中用’评价;而一些教授的孤傲和坚持己见,也就成了一些学员嘲讽的对象,‘流言’由此而起。

为了缩短教授与我国实践的距离,我们不揣浅陋,提出‘树根’理论,以期与我国高校的教授共同探讨和努力,完善和解决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学科的‘学以致用’问题。”

一、“树根”理论的主张

我国的治学比西方早得多,这可从先贤的著作中得到例证。目前西方管理学者主张的教学要传授“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观点,被我国的一些教授倍加推崇,殊不知早在1300多年前,先贤韩愈已在《师说》里教导我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见中学课本)。可见我们有时是舍近求远,一些人更是数典忘租。类似的现象无须赘言。这也是导致我们的一些教授根基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观先贤们的治学之路,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条是为天地立心,一条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多是那些立德立言的大师的使命;而“为生民立命”就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强调学以致用,其治学方法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权且称为理论派;一种是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我们称为实践派。我们的“树根”理论就是基于实践派提出来的。

理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树根”理论就是我们把自然界的一个定律移植到应用学科,其核心主张是“深度决定高度”,一棵树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这个普遍性的规律已无须证明。“树根”理论又衍生出两个基本观点:

一个是“土壤决定适度”。同一个品种的树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是有差异性的,这就有个“适度”问题。有适度才有高度;适度低则不会有应有的高度。而这“适度”是由土壤决定的。

一个是“季节决定速度”。 同一个品种的树在不同的季节,生长也是有差异性的。多雨的季节生长快,反之则慢。所以季节决定着树的生长速度。

一门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也具备树的特性。其根系深入实践的深度决定其高度,我国的“土壤”决定其适度,国家发展的“季节”决定其速度。

“树根”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教授只有深入实践活动,立足我国国情,融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才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级的学者。

二、推广“树根”理论的理由

推广“树根”理论的理由如次:

1.改善学风

我们高校的学风从教授而言,大都偏重理论学习,忽略了向实践学习;偏重学习西方现代理论,忽略参与中国当前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归纳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尤其是一些海外归来的教授,一味强调西方理论“常青”,甚至认为“西方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实践问题是中国的实践有问题”,殊不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毛泽东在名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曾描述过这类人:“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海外归来的学者还没有改掉这个毛病,可见这是留学生的一个通病和痼疾。

没有实践的源泉,就没有创造的基础和动力,“鹦鹉学舌”与“邯郸学步”的盛行,致使一些学问只能是“拼盘”,频频发生的抄袭、剽窃等失大节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在教授的这种学风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也只能从教科书学习知识,很少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一些学生只有学习能力,缺乏工作能力,更无论创新开拓能力。

这种学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授脱离了中国的实践活动,推广“树根”理论,强调“实践出真知”,就能逐步改善这种学风。

2.改善教风

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教授怎么做,学生怎么做,而且相当严格。关键是工厂的徒弟以后要接师傅的班,而高校的学生能接教授的班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还要投身社会,在各行各业从事国家建设工作。他们在课堂或实验室学到的那些“技能”,一到了大田或单位里,就无所适从。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论文,考核重形式轻内容,毕业论文成了标准“八股文”,毛泽东给党八股列的八大罪状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几条,用在高校的毕业论文上甚为恰当。由于缺少实践环节,教授们无法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所以高校盛行教条主义,以“教条”而非实践验证教育效果;为了维护各“门下”的教条,自然又形成了宗派主义。在这个“土壤”中,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理论人才”,而我国目前的建设,恰恰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这种教风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跑偏”,偏离我国是实际国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所以在高校推广“树根”理论,引导教授和学生投身到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去,用鲜活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师生,相信能为改善我们的教风起到一定的作用。

3.改善校风

有大师才可谓有大学,大学是学者深思的地方。我们的高校基本都是崇高的校训,但真正能做到位的,却十分鲜见。一些高校的逐利思潮、买卖文凭行为和重科研轻转化的现状(一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根本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已经形成了让社会颇有微词的校风,再加上脱离实践活动的学风和教风,大学的无形资产正在逐步丧失,这对一些高校来说是致命的。

能不致命吗?一些高校目前的现象是:文章多,一流论文少;学生多,优秀人才少;教授收入多,科研成果少。这种现状就是世俗的校风所致。

要改变世俗的校风,推广“树根”理论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高校树立“为生民立命”治学思想,引导师生走上“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的治学之路,让我们的教授和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治学的乐趣和责任,就可以在改善我们的学风和教风的同时,改善我们的校风。

三、推广“树根”理论的方法

推广一套理论不可能一挥而就,它是一个过程。要步入这个过程,我们必须强调以下三点:

1.转变治学思想

治学思想的转变是推广“树根”理论的首要环节。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思想转变了,我们教授的“根”才能扎到实践的“土壤”中去。

转变治学思想的方法有三:

一是强调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与实践,但实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固有的理论不一定能够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国外的理论不一定适用国内实践。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才能常青。实践是真知的唯一源泉,而一名教授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他深入实践的深度,这也是“树根”理论的核心主张。

二是进行正证。用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其效果,正面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用事实促进一些教授转变思路,投身到实践中去,从切身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理论。

三是进行反证。对那些固有的或过时的理论,要通过新的实践活动进行反证,以证明其指导实践活动的功能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警醒那些抱残守缺、崇洋媚外的教授,转变其观念和治学道路,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理。

2.立足中国“土壤”和“季节”

教授无国界,但教授都有祖国。作为中国高校的教授,尤其是应用学科的教授,治学要立足国情,切实为中国的实践服务。美国的教授及其研究对象也多是美国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主要是因为他们立足美国国情,而美国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他们研究成果的领先地位。我们在借鉴他们先进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立足国情才能取得独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在国内是一流的,在世界上才有可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一流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些教授没有立足中国的“土壤”和“季节”。

推行和强调“树根”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土壤决定适度、季节决定速度”,可以引导我们的高校和教授立足中国的“土壤”和“季节”。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推动。最有力的一个证明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案例,我们是靠“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再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毛泽东思想取得胜利的,如果在井冈山时期我们遵循了外国的军事理论,我们现在是如何状况尚不能定论。

3.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

“树根”理论的基本导向就是深入实践活动,这也是实践学派的核心主张。要深入实践活动,我们的高校和教授就必须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完善的措施。高校要制定鼓励教授深入实践活动的政策,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出台的“农业推广教授”政策,就深得民心和国心,在“重田间产量”(不只看论文)评选教授的政策引导下,相信会有很多老师进入农田,在实践活动的第一线开展科研活动,其成果较之于实验室的成果来说,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更能起到推动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制定“重产量”的评选制度,但所有的高校都可以制定鼓励老师到社会相关单位兼职、挂职的政策,例如鼓励企业管理学科的老师去企业兼职,行政管理学科的老师去机关挂职等。只要老师们接触了实践活动,中国的现实就能自动修正他们的治学思路,促使他们学以致用。如此下去,才有可能造就一批大师级学者,而这也正是我们呼吁在我国高校推广“树根”理论的主要目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