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赤胸鹀西南亚种Emberiza fucata arcuata

2 赤胸鹀指名亚种Emberiza fucata fucata

3 赤胸鹀挂墩亚种Emberiza fucata kuatunensi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词条 赤胸鹀
释义

赤胸鹀(学名:Emberiza fucata)又称红胸麻雀,属小型鸣禽。颊具明显栗色块斑;胸部具项圈式黑色条纹;下体黄白色。头顶、后颈灰色,并有黑色条纹,上体大部分羽毛为粟褐色,背部满布以宽阔的黑色羽干纹。两胁杂以黑褐色纵纹。雌鸟羽色较雄鸟暗淡,无栗色胸带,胸上黑斑也较少,而不形成横带状。眼褐色,嘴黑褐色,脚淡褐色。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的东北、沿海、华南、海南、四川、贵州等地。

中文学名:赤胸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别称:赤脸雀、高梁颏儿、栗耳鹀、红胸麻雀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Emberiza属

亚种:3种

命名者及时间:Pallas, 1776

英文名称:Chestnut-eared Bunting

外形特征

赤胸鹀的雄性成鸟(春羽):额、头顶、上颈及后颈绝大部分和颈侧灰色,沿羽干具宽黑色纹;眼先、围眼和窄眉纹白色;颊淡牛皮黄,具黑色点斑;耳羽栗色;上背淡栗褐色,具黑色宽纹,肩羽栗色,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淡栗色;尾上覆羽淡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尾羽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内翈宽并缘以灰褐色,外翈外缘以窄的淡皮黄色,最外一对尾羽内翈具白色楔形斑,外翈全白,次外对尾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小覆羽栗色,中覆羽,大覆羽和最内侧次级飞羽深黑褐色,均具深栗褐色宽缘;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褐色,除前两枚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银边外,其余均缘以栗色;颏、喉和胸皮黄白色,喉侧具黑色颧纹,并与由沿喉基一条或宽或窄的深黑色带状点斑相连,胸具一条栗色横斑;黑色观纹由颊、耳羽并向后延伸的皮黄白色条纹;下体余部皮黄白色,胁染栗皮黄色,具黑褐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具弱黄暗色。换羽后上体,尤其头部纯皮黄色。

雌鸟:上体羽毛浓褐,镶以皮黄栗色羽缘;栗色胸带斑不很显著;胸部黑色点斑小而模糊。

幼鸟:上体和下体纯皮黄,胸和颧部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色。

栖息环境

赤胸鹀是开阔地区露天景观的鹀类,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而不深入于高山郁林间。在迁徙途中和越冬地多在平原低地的荆棘、小树或高草上活动,同时也到村边、苗圃和农田中。

生活习性

繁殖期成对生活,迁徙时结群飞行,并常和其他鹀类混群,但在越冬地多分散地单个活动,尤以田地垅沟中较多,不易发现。性不大怯疑,除非极其接近时才飞离。在地上或草丛与灌丛中觅食。食物随季节和地区而异:春季以各种杂草子为主;繁殖期以昆虫及其幼虫、蠕虫及水生动物最多;秋季食物多次见有小米、高粱等谷物;冬季而以树木种子和草子为多。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老挝,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

旅鸟: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英国。

原产地不确定:阿富汗。

繁殖方式

赤胸鹀在东北地区的繁殖期为5—7月,并随着气候变化,有早有迟。迁来不久(3—5天)很快就配成对。这时雄鸟鸣唱强烈,鸣时多站在高草枝端或小灌木尖上,随风摇晃着不停地歌唱。鸣声不大响亮而微带颤音,曲调较粗糙。有时夜间还会听到数阵叫声。但在冬季越冬地仅能听到它的“ji,ji”声。

巢筑完立即或隔一天开始产卵。一般年产一窝个别两窝。每窝产卵4—6枚,以5枚较多。卵大小平均为19.5mm×15.3mm.重2.47 g。卵呈椭圆形,浅蛋清色,上布满烟褐色小斑点,钝端稍密,同窝卵色一致,不同产卵期卵色稍有变化。雌鸟孵卵,孵化期12—13天;孵化率为90.9%。

离巢后的幼鸟先在亲鸟的带领下,在巢周围活动3—5天,而后随亲鸟在沼泽草甸附近的灌丛、耕地等处活动2—3周。它们常和黄胸鹀、黑眉苇莺、灰头鹀等在打谷场等食物丰富的地方形成混合群。8月末赤胸鹀开始以单种形式南迁。

亚种分化

赤胸鹀(3亚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