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胸墨蛉蟋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 文 名 赤胸墨蛉蟋 俗名别名 乌蛉、墨蛉、蚁蛉、油蛉、黑牡丹 拉丁学名 Homoeoxopha lycoides 地理分布 江苏、浙江、安徽、台湾、海南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植物鲜嫩的茎叶为食。 鸣 声 喜在傍晚和夜间鸣叫,在多云天气的白天也叫,声如“滴、滴、滴、滴(Di)……”,声调有抑扬变化,时而有小的变化,鸣叫时间长,每次可延续60分钟之久。 习性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赤胸墨蛉蟋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6-7月间,有时6月中下旬即可听到它动人的鸣叫声,但大多数要到 7 月的上中旬才放声齐鸣。这种第一代出现的墨蛉成虫称为夏墨蛉。第二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且不久以后就开始鸣叫,这代墨蛉常被饲养者精心照料让其越冬,所以被称作冬墨蛉。但由于其真正羽化成成虫的时间是秋季.因此也可称它为秋墨蛉。 体形特征体长5-7mm 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墨蛉雅号。体态娇小苗条,通体呈亮黑色。头小,前胸背板梯形,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整体形如一只大黑蚂蚁,因此又被称为“蚁蛉”。前翅半透明,狭长,略超过腹部末端,翅面有4个块状深色斑纹。后足股节外侧常具一深褐色条纹;三对足均为淡色。尾须细长,色较体色淡。 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 护理赤胸墨蛉蟋由于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鸣虫同养。饲养夏墨蛉需要适当注意水分的供给,可喂给一些含水分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苹果和削去红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喂饲的食物要经常调换,而且要求新鲜、卫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清除干净。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块,因赤胸墨岭虫体太小,要防止较大块的食物在饲养器内滚动时将虫压死或砸死,或粘性太强的米粥类食物将虫粘死。赤胸墨蛉既可听赏又可观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