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桥 |
释义 | 1 京剧《豫让桥》豫让桥国内有两座:一座为邢台豫让桥,明《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北5里,为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处,现已毁于战火;另一处为赤桥,原名豫让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现存完好,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赤桥所在的村因而被命名为赤桥村。另有高庆奎与清逸居士京剧新戏《豫让桥》。 ◎ 创作背景1933年,国难当前,京剧高派老生创始人高庆奎与著名剧作家清逸居士联合创编了京剧新戏《豫让桥》。以晋国义士豫让漆身吞炭报国的历史故事来激励国人,演出从北京到上海,激发了大批观众的爱国热情。 ◎ 作品内容晋国赵襄子(无恤)被智瑶围攻,用张孟谈之计,联合助智氏之韩虎、魏驹,三家共灭智瑶。豫让因受智瑶敬重,欲刺无恤报仇,被无恤擒获,问明释放。豫让漆身吞炭,藏于桥下,仍谋行刺,又被无恤所擒,豫让乃求无恤脱衣,用剑砍衣,以报智瑶,然后自刎而死。 ◎ 作品注释见《史记·刺客列传》,元杨梓《忠义士豫让吞炭》杂剧及《列国演义》第八十四回。清逸居士编剧 ◎ 演出记录高庆奎于1932年4月24日首演于北京华乐戏院,高庆奎饰豫让,范宝亭饰赵无邱,李慧琴饰豫让夫人姜氏。 在这出戏里,高庆奎前饰演老生、后饰演花脸。用以表现漆身吞炭,用沙哑旳花脸声调,表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旳激情唱吹腔。 2 太原豫让桥◎ 景点简介赤桥,原名豫让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相传春秋战国时,智伯家臣豫让潜伏石桥下,行刺赵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让桥。明万历《太原府志》:赤桥“在太原县西南七里晋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让桥,至宋太祖凿卧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赤桥所在的村因而被命名为赤桥村,村观音堂碑文:“石桥村曾名刘村、韩村”。 ◎ 名称考证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因城高墙厚久攻不下,智伯就掘渠南引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北引汾河之水来淹晋阳城。就在洪水快要漫过城墙时,智伯军营反被水淹。原来,赵襄子在水临城下时,派人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两家反戈,决堤放水冲垮了智伯军营。其中,晋水就从赤桥村流过,浇灌田地、洗草作纸,润泽方圆数百里,后人将其称为智伯渠。渠宽约4米,深约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两股,一股经赤桥向北泻下,一股转弯欢腾东去。 赤桥,原本不叫赤桥。赵襄子杀死智伯后,智伯的重臣豫让幸免于难。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便多次行刺赵襄子,但均被赵军捉住。赵襄子感其忠勇而屡次放了他。豫让仍不死心,不惜用黑漆改变容貌,吞火炭烧坏嗓子,使自己变成一个“既疯又哑”的乞丐,伺机行刺,以报智伯。一次赵襄子离宫到卧虎山的囿地狩猎,豫让藏在桥底下准备行刺。赵襄子走到桥上,战马受惊,手下人将豫让捉拿。豫让自知必死,征得赵襄子的同意,豫让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三剑后,刎颈自杀。一时间,渠水泛红,桥面尽赤。当地百姓感其忠胆义肝之志,便将石桥改名为赤桥,石桥村也改名为赤桥村,一直沿用至今。豫让刺赵的故事也被当作忠心报恩、舍生取义的佳话代代相传。 按豫让刺赵时间的推算,赤桥村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这在全国村镇史录中也十分罕见,是典型的历史名村。 ◎ 周边景点古槐 走进赤桥,古树参天,枝繁叶茂。仅古槐就有15株,千年以上者9株。其中,豫让槐树围5.6米,树高4.5米,母子槐树围7.5米,树高5米,是赤桥村树龄最长、树径最粗的树木,可与晋祠庙中的古树媲美。赤桥村是太原市少有的古树村,古槐也成了赤桥村的标志之一。 古驿道 与古槐、智伯渠、赤桥齐名的还有古驿道,也称官道。官道,最早是赵襄子由晋阳城通往西郊、晋水之源头与天龙山区的必经之道,历代沿用。而今,已成为赤桥村的主要街道。官道由东向西,全长1000余米,宽处约4米。官道两旁,仍保留着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许多建筑,有米面店、肉店、饭店、旅馆、贸易货栈与民宅。清末举人刘大鹏的故居,就完好无损地坐落在村中央官道南侧。去年,刘大鹏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其故居举行。街门上,恢复后的“举人”、“父子登科”(其子也为举人)匾文,赫然醒目。其撰写的《晋祠志》在上世纪80年代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晋祠的主要文献资料。与刘大鹏斜对面保存较好的一处四合院,有人用太原市区的一套单元房与其置换,主人婉言谢绝。据说,村中这样的院落还有十几处,价值均在数百万元。 匾额 赤桥村的古建筑中有许多匾额,可分为木、砖、石三类,木质居多,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据介绍,现存的匾额50余款。保存相对完好、字迹可辨认的有40余款,但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有些风吹雨淋,显得破败。赤桥村的额辞内容丰富,有的彰显家风,如箕裘世业、古家风、遗唐风、耕读第等;有的明志向,如崇德居、光裕、竹苞松茂、兰桂芬芳;有的反映的是主人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如强恕居、宁静致远等。它们与房屋中的各种木雕、砖雕及石雕等,共同形成了赤桥村的一大景观。2004年,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郭强、常利兵对赤桥匾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有《赤桥匾额释例》一文,对赤桥村的匾额文化作了详细的介绍。 悟圆寺 村西,有一座悟圆寺,旧称兴华洞。相传,赵襄子获胜后,在卧虎山辟为囿地,专为其猎狩之用。村西的兴华洞,即为当时赵襄子休息之所,称为离宫别苑。如今悟圆寺的广场上,停着一辆辆旅游汽车。村里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赤桥村旅游的价值了,但都是买汽车为别人服务,忽视了开发自己家门口的旅游景点。有一位村民说,赤桥村的旅游景点是很多,但开发起来也很困难,首先钱是制约开发的一个瓶颈。“但不开发就会损坏,赤桥旁的豫让祠和离村一里路的兰若寺也只留下残迹。”赤桥村一位叫郑祥麟的老人郑重地说。郑祥麟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后一直对赤桥村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2005年,为恢复村中历史景观,在他的提议下,赤桥村村民自发成立了开拓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会。郑祥麟被选举为促进会的成员之一。这9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也已有60岁。他们是聂致中、周跃光、张贵章、张光责、郑祥麟、梁计生、梁计元、郭华、刘晓东。 赤桥村 从太原出发,沿太汾公路南行约22公里,便到了赤桥村。村子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立于村东的公路上,放眼望去,西山犹如一只伏卧于山间憩息的猛虎,昂首、摆尾,目光闪闪,此乃世人称奇的卧虎山。该山峰峦峻岭,松柏吐翠,北连龙山、蒙山,南至明仙峪,与晋祠毗邻。一场春雨刚刚洗过,浮岚缭绕,薄雾弥漫。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山下,是上世纪50年代就被太原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兰若寺。据史料记载,兰若寺始建于北齐年间,曾经两度被毁、两度重建。上世纪60年代末,兰若寺被推倒,在寺庙原址上建起了晋祠镇造纸厂。 赤桥村的地势西高东低。相传,村东是层层的稻田与莲花。春夏之时,秧苗青青,蛙鼓声声。百莲争艳,叶圆如盖。蜻蜓高飞,鱼翔浅底。微风送香,沁肺润脾。进入秋天,“金海碧波腾细浪,如步江南鱼米乡”。黄灿灿的一片,令人心旷神怡。 在赤桥村东南半里路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满杏树的坞地。每到春天,花吐粉红树吐绿,满沟遍野,花红树绿,芬芳醇香。秋天,黄杏累累,汁甜如蜜,与金灿灿的稻田遥相呼应,美不胜收。唐朝李白、宋朝范仲淹等名人来此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赤桥村,造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立于晋祠内的《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记载,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赤桥村民造纸已成规模,而造纸洗浆之水即为晋水,并形成每到清淤河道无水可用时,就到晋祠庙难老泉分水堰旁洗纸浆。因晋祠等村将难老泉两岸堤堰加高、砌筑石栏,赤桥人无法下河洗浆,便将河北岸拆开一道口子,双方由此引发争执。为维护村民利益,赤桥村村民上诉公堂。官司历时三年,从县衙打到省辕。最后,省辕指派阳曲、寿阳等数位知县实地考察,最终判定赤桥村胜诉。公元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几位村民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刻成两块石碑,名曰“洗纸公文碑”,一块置于晋祠院内,一块置于赤桥村兰若寺内。“男人锅中蓬草,池中捞浆,女人携登持刷,贴纸上墙。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可见,当时洗草造纸在赤桥村已是如火如荼。 3 邢台豫让桥◎ 遗迹介绍在邢台县翟村西南角,东围城路上,地势下洼,泉水潺潺,在那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据明万历年间《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东北,为一座石板石桥。邢台县志》详细记裁了豫让的事迹。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 历经千百年风雨,当年的豫让桥已不复存在。可惜的是,"豫让桥"在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墩。” ◎ 历史故事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就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以待时机。一次他携带匕首,藏在襄子的茅厕中,意欲行刺,被赵襄子发现了。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忠义之士,就把他释放了。豫让决心再次行刺,就遍体涂漆,引起满身疮疖,口中吞炭,破坏了自己的嗓音,灭须去眉,改变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潜潜在邢邑之北的芦荡中。有一天,襄子骑马到这里巡游,豫让便藏在板桥下。马到桥头,蓦地惊叫起来,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他。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给他卖命?"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襄子叹息了一声,流着泪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让知道赵襄子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贤明君主,便对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过去你宽赦我,天下没有不称赞的。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用剑砍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我便死而无憾了。"襄子即脱下衣传给豫让,豫让奋起举剑,跳起来连砍几下,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报!"说完就伏剑自杀了。 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