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颈鸫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赤颈鸫 拉丁名Turdus ruficollis 英文名Dark-throated Thrus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 1776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鸫科->->鸫属->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为新疆西部夏候鸟,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为冬候鸟。数量较多。 外形特征全长约25cm。雄鸟上体灰褐色,眉纹、颈侧、喉及胸红褐色(北方亚种无眉纹且喉与胸为黑色),翼灰褐,中央尾羽灰褐,外侧尾羽灰褐色。腹至臀白色。雌鸟似雄鸟,但栗红色部分较浅且喉部具黑色纵纹。中等体型的鸫。上体灰褐,腹部及臀纯白,翼衬赤褐。有两个特别的亚种。亚种ruficollis的脸、喉及上胸棕色,冬季多白斑,尾羽色浅,羽缘棕色。亚种atrogularis的脸、喉及上胸黑色,冬季多白色纵纹,尾羽无棕色羽缘。雌鸟及幼鸟具浅色眉纹,下体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尖端黑色;脚-近褐。 叫声:飞行时的叫声为单薄的tseep。告警时发出带喉音的咯咯声,似乌鸫但较轻柔;(?)带喉音的which-which-which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中北部(ruficollis)及西北部(atrogularis);南迁至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北部及西部和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1000米~3000米的常绿林。喉部黑色的亚种atrogularis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喀什及昆仑山地区的西部。喉部红色的两亚种 ruficollis及atrogularis(?)经中国中西部及东北部至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越冬。 习性:成松散群体。有时与其他鸫类混合。在地面时作并足长跳。 注:此两亚种有时分列为不同种类(参见Stepanyan, 1990; Knystautas, 1993)。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成松散的群体活动,取食昆虫、小动物及草籽和浆果。5~7月繁殖,营巢于林下小树的枝杈上。窝卵数4~5枚,卵淡蓝或蓝绿色并具淡红褐色斑点。 相关介绍卵生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卵生 英文名称:oviparity 定义: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为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脊索动物门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除去以上主要特征外,脊索动物还具有一些次要的特征:密闭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肛后尾,即位于肛门后方的尾,存在于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终生存在;具有胚层形成的内骨胳。至于后口、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和分节性等特征则是某些无脊椎动物也具有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