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释普足 |
释义 | 释普足,俗姓陈,人称“清水祖师”。宋代名僧。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初六日,生于永春县小岵乡。幼年出家于大云院,持斋戒杀,诵习经忏。及年长法明,乃结庵高泰山。听说大靖山明禅师道行圆满,普足进山参拜为师。普足在大靖山有年,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谛,深有领悟。辞归时,明禅师授以法衣,嘱咐他今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普足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还广施医药,辄著奇效。每遇亢旱,便为人设坛祈雨,恳诚感人,众口争传其效应,由是名声大著。 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今安溪)大旱,崇善里(今蓬莱镇)人刘光锐,素仰普足道行高深,率众迎请莅乡祈雨。普足来时,住张岩之石宫。据传,翌日设坛,果沛甘霖,乡人大悦,恳请长期驻锡。普足爱慕蓬莱风景幽雅,欣然应允。于是乡人集资,在张岩开辟草寮,构屋数椽,供其居住。普足见是处石泉清洌,因改名为“清水岩”。该地系刘公锐家产,公锐感服普足道行,遂将原张岩之山林田地,悉数拨充寺业。刘光锐后被立为檀樾主。 普足驻锡清水岩,当年便募款建造通泉桥、谷口桥。十年之后(1093年),又建成汰口桥。他的医道高明,为了方便乡人就医,便于山下洋中,募建亭阁1座,名曰“洋中亭”,经常在亭中义诊施药。他还不辞辛劳,远游汀州、建州、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甚著效验。岩寺本较简陋,他和徒弟杨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扩展,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坐化。远近闻知,云集瞻礼。生前他曾以后事嘱刘光锐,谓“形骸外物,漆身无益。”乡人为葬岩后,运石甃塔,名曰“真空塔”,并以沉香木刻像供岩殿中。政和三年(1113年),知县陈浩然为他立传。 普足生前广行善事,身后百姓顶礼崇奉,香火旺盛。南宋隆兴二年至嘉定三年(1164-1210年)数十年间,曾4次获得封号,每次敕赐2字,计得8字,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并加“大师”二字称号。敕牒均有参知政事,右丞相等人签押。 900年来,“清水祖师”的事迹,在安溪及毗邻地区广为流传,享誉极高,成为这一带民众信奉的主神。历年外迁的民众,常携“清水祖师”香火,前往当地奉祀。台湾、东南亚一带,是安溪乡亲、侨胞集中的地区,大都建有“清水祖师”庙宇,有的建筑模式完全仿效原寺,祀典极为隆重。现台湾分炉庙宇有120多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