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峰博物馆
释义

赤峰市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区文化广场的北侧,1959年成立昭乌达盟博物筹备处,1963年成立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1987年更名为赤峰市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座落在赤峰市中心城区文化广场的北端,建筑风格体现了东方古典建筑庄重典雅和现代建筑流畅简洁的完美结合。馆舍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图书资料几千册。博物馆主要有文明之光、青铜时代、草原帝国三大展区。文明之光展区主要介绍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的文物精品展。

简介

赤峰市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区文化广场的北侧,始建于1987年,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东方古典建筑庄重典雅和现代建筑流畅简洁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由主楼和塔楼两部分构成,总高46米。主楼呈长方形,下托以古典式台座,台座周围施以勾云纹仿汉白玉栏杆,几十根通台柱拔地而起,直冲楼顶。主楼体雄伟庄严,在洁白的楼面上端,饰以剪边琉璃檐,白墙金瓦相互辉映。塔楼为四角三层攒尖顶亭台式建筑,重重飞檐凌空飞翘,崇楼巍阁直入云天。赤峰地区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博物馆提供了数以万计的珍贵藏品。一些馆藏珍品还部参加过全国文物精品展览,多次赴日本、欧美等国家巡回展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之一。新赤峰博物馆昨天正式开工,市委书记杭桂林等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

新建的赤峰博物馆位于赤峰新城区主干道锦山路与富河街交汇点西侧,南向毗邻沿河广场,东侧面对锡伯河,占地面积69.3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2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000万元,市政府拨款1000万元、文化部门自筹1220万元。

赤峰博物馆建筑总高度25.7米,建筑设计吸收了唐代、辽代建筑博大雄浑的建筑特色,建成后将成为具有赤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象征的标志性仿古园林式文化建筑。

赤峰博物馆内部设有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市文化局机关办公区。建筑面积分别为11000平方米、5100平方米、6300平方米、1400平方米。

在设计基本理念上,博物馆突出历史文化,打造精品文物展览,从赤峰历史发展漫漫长河中撷取四个精彩时段,再现了赤峰历史的辉煌:日出红山———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韵青铜———以夏家店上、下层文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王朝———系统阐释赤峰地区的契丹文化;黄金长河———赤峰地区金、元至清代的文物及民族风情。四个基本陈列风格分割、对立统一,又各具特色,展线合理流畅。

为了展示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新馆在展览形式上以精品文物为主线,点面结合,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资料,合理利用高科技展陈手段。共展出各类精品文物1400件(组),加入赤峰地区在2006年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三座店山城遗址和2009年发掘的二道井子聚落遗址相关资料,采用景观再现复原乌兰布统古战场、东胡王射猎等场景,用幻影成像等多媒体手段表现辽宋澶渊之盟、辽代四时捺钵制度,增加钻木取火、魔幻翻书等观众互动项目。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品展馆。

目前,赤峰博物馆新馆已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在全区第六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时,与会者可以通过馆内融合了声光电的先进展览设备,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赤峰红山文化、青铜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四个文化时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人物纪念

在赤峰博物馆二楼南侧回廊上,有一个特殊的角落,这里悬挂着一组人物照片,在统一的仿紫檀木镜框、淡绿色衬纸、浅粉色说明栏的装饰下,几个大大的黑白人像显得既庄重高雅又亲切感人。这是几位国内已故著名的考古学家的照片。这些考古学家在探索中华史前文明的过程中,都曾关注过赤峰这块大地;或曾对赤峰发现的史前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或曾长期在赤峰的土地上开展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并命名过考古学文化。他们有的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到赤峰调查远古文化,揭开了研究这里史前文明的序幕,有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在开展着考古发掘工作,在这七十年的历程中,两代中国考古学者孜孜以求,最终建立起了赤峰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探索,才推动了对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从而确定了赤峰所在的西拉沐沦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悠久,或者更久远。他们为中华文明探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赤峰博物馆的史前文化展厅里,展示着这些考古前辈的发现,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下层文化,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远古文化系列,向人们形象地述说着在赤峰这块土地上祖先们留下的文明履痕。在展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些研究者、发现者。因此,我们把这些已故的考古学家的照片高悬起来,缅怀他们的功绩,宣传他们的精神,让探索中华文明的步伐永不停息;让人们在了解中华文明的同时,感知着考古发现的艰辛、研究的艰难,对这些默默探索、无私奉献的学者们满怀崇敬之情。———这就是我们从2002年起作了这样一个长期陈列的真正意图所在。像赤峰博物馆这样宣传考古学家,在国内还是首例,赤博的这一角,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工作者

梁思永(1904年———1954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对赤峰地区的史前文化进行调查。

尹达(1906年———1983年)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于1954年在其所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将在红山后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裴文中(1904年———1982年)

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1956年曾在赤峰红山后对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的发掘。

苏秉琦(1909年———1977年)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通过对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确认以赤峰地区为中心的西拉沐沦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

苏赫(1925年———1999年)

苏赫

政协全国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赤峰市第一、二、三届副主席。文史专家。曾任原赤峰市文物工作站(博物馆前身)站长,发现并命名了小河沿文化。为赤峰市的文博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刘观民(1931年———2000年)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内蒙古工作队队长。长期在赤峰开展野外考古工作,主持了宁城南山根、松山区夏家店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命名了富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杨虎(1938年———2004年)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主任。长期在赤峰开展野外考古工作,主持了敖汉旗兴隆洼、小山、小河西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1985年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还有几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在过去的岁月里,同样为发现、研究赤峰地区的史前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徐光冀先生命名了富河文化、夏家店上下层文化,刘晋祥先生命名了赵宝沟文化,这些先生现在虽已年近古稀,但仍关注着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青铜时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