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耻骨直肠肌综合症 |
释义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 muscle syndrome)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粪障碍性疾病。组织学改变为耻骨直肠肌肌纤维肥大。因耻骨直肠肌肌纤维肥大造成肛管上端狭窄,患者均有长期排粪困难,反复大量应用泻药的病史及多次肛肠手术史。 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局部炎症,如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及滥用泻药有关。 临床表现耻骨直肠肌综合症的6大临床特征: ①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 ②排便需灌肠协助或服泻剂,泻剂用量逐渐加大; ③排便时过度用力,常大声呻吟,大汗淋漓; ④排便时间过长,每次常需0.5~1h; ⑤便次频繁、有排便不畅感; ⑥排便前后常有肛门及骶后疼痛,或直肠下段有重压 辅助检查1.直肠指检 肛管紧张度增高,肛管长度延长,耻骨直肠肌较肥大,有时呈锐利边缘,常有触痛。 2.肛管压力测定 静止压及收缩压均增高,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可达5~6cm。 3.气囊逼出试验 50ml 气囊自直肠排出时间延长(常超过5min)或不能排出。 4.盆底肌肌电图 耻骨直肠肌有显著异常肌电活动。 5.结肠传输功能检查 有明显的直肠滞留现象。 6.排便动态造影 各测量值尚正常,但静止、摒便及排便相显示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排和耻骨直肠肌“搁架征”,即静坐、提肛和力排时耻肌直肠肌部均平直不变或少变呈搁架状。 诊断病人有慢性便秘史,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频繁、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耻骨直肠肌明显肥大、触痛;肛管测压排便反射曲线异常,括约肌长度增加,排粪造影显示“搁架征”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近年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本征的治疗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有人认为,本综合征时治疗方法应根据病变程度认真选择适应证,方能提高疗效。 1.非手术疗法: (1)扩肛疗法:常规消毒麻醉后,进行指法扩肛,扩张至可容4指,扩张时间为5min左右,每周1次。 (2)药物治疗:①通便药物保留灌肠;②可服用多纤素等;③中药熏洗肛门。 (3)其他: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及按摩法等。 2.手术疗法:多采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的方法,有助于解除肛管狭窄,从而缓解排粪困难。 术前要注意排除影响手术效果的其它原因:如应在术前先行局部理疗和气囊扩肛,使瘢痕软化,恢复肛管直肠的顺应性;常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操作方法:按常规做好消毒、骶部麻醉等术前准备,在尾骨尖向下做正中切口,长4.0~5.0cm。电刀逐层切开,暴露尾骨尖,即为耻骨直肠肌上缘标志。术者左食指伸入直肠,向上顶起耻骨直肠肌,以弯钳将其自肠壁小心分离,注意不要损伤肠壁,于两钳间切除耻骨直肠肌肌束1.5cm宽,残端缝扎止血,冲洗伤口。并放置橡皮片引流。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片,注意伤口出血、裂开、窦道形成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一般无大便失禁。 术后禁食3 天,使用抗生素,保持术区清洁。一般术后24h 拔除引流橡皮片;注意切口是否有出血、裂开,避免感染及窦道形成。术后一般无大便失禁发生,因肛门自控机制十分复杂,并非单一耻骨直肠肌的功能;当耻骨直肠肌后方肌束切断后,两残端仍紧密附于直肠壁两端,而不会全部退缩,仍能部分控制肛门,加之尚存肛管外括约肌全层,故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不会引起肛门失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见。 耻骨直肠肌分离或切断术后,由于术后瘢痕粘连形成可致肛管狭窄而需再次手术。Kamm 报告44 例因严重特发性便秘行结肠切除术,术后有3 例需再行耻骨直肠肌分离术治疗便秘,其中有1 例共做了3 次分离术。喻德洪等有3 例耻骨直肠肌肥厚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术后近期疗效佳,但1~2 年后便秘复发,经排粪造影又有“搁架征”,经再次行瘢痕切除及上部耻骨直肠肌切除,而获得好转,其中有1 例共作了3 次耻骨直肠肌切除及瘢痕切除。因此,耻骨直肠肌切除要足够,特别是其上部。术后早期用气囊扩肛,可防止瘢痕早期粘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