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户城 |
释义 | 石户城,其名起源于汉,是与彭城、留城、坨城、丰城、沛城、薛城、临城等齐名的十八座连城之一。位于徐州城北约20公里处(铜山县柳泉镇石户城村西),是一座典型的汉代城市遗址。 石户城建造在不断“攻城略地”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出土过蚁鼻钱、五铢钱、三梭铜箭镞等文物。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专用货币,这说明石户城至少建于战国时期。另外,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国曾夺取过彭城,这里可能就是楚国的属邑。西汉楚国建立后,在此设立衙署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确认这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筑的城池的话,该城的建筑历史至少在2200年以上。公元前475—公元220年,这里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这些建筑早已倾颓,然而历历在目的遗迹和出土文物,至今仍存有的古城堡残躯轮廓,依山而筑绵延数里的古城墙,以及城外累累荒冢,昭示着它昔日的楼台亭阁的豪华典雅和殿堂宫阙的气势巍峨。 根据现存遗址可以断定,石户城是依自然之势连山而筑的,城堡坐南朝北。南面的城墙就是以此山为天然屏障,山虽不高,却可登高望远,城小而固,易守难攻。石户城东西城墙则顺着山阴向北延伸,北城墙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周长合汉代之制5里有余。古制曾有“匠人营国,方九里”之说,根据这一说法,此城在当时应属中等规模。城堡东西北三面的城墙均为泥土夯筑,北城墙残高约1.5—2米。城址西南、东南两角还各有一座大型城垛,城垛呈方形,边长约50米左右,由于长期冲刷,目前残高仍有4米。城墙构筑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夹板夯筑,北城墙宽40米,东西城墙宽约30米,城墙雉堞。石户城一共有三座城门。从南区和北区规格不同的残砖剩瓦来看,南区高爽地带可能为官府衙门或贵族住宅区,而北区的平原地带则可能为商贸和平民居住区。另外,城南沿山脊线还筑有楼橹哨所。 城墙外是护城河。现在还能看出城濠的大体轮廓,濠宽17-20米,它应当是从附近的河流引水围城。但由于地形变化,许多古代的河道淹废,因而石户城的护城濠早已成为“无源之水”的空濠了。 《管子·立政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都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近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石户城依山筑城的营造方式,加上城外宽宽的护城河,是符合古人“金城汤池”的设想的。 从城内残存的汉代绳纹瓦和大板瓦来看,这座城市在汉代十分兴盛,从其墓葬也能窥其一斑。石户城墓葬区有两处,一处在城南3里鸡毛山的北麓,多是战国、西汉的竖穴式崖墓;另一处在城东面青山泉、白集一带,多是东汉时的汉画像石墓葬,墓中出土的《纺织图》画像石,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家庭纺织的情景,考古学者推断墓主人应是石户城中的官吏。 石户城一说于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被毁。当时,群雄割据,战争不断,曹操引兵攻陶谦,“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自是五县城堡,无复遗迹”,石户城当为被毁古城其中之一。一说毁于西汉末年,黄巾赤眉军起义,徐州是起义军的重要活动地区,可能在西汉末年,这座繁华的小城就荒废了。 石户城遗址是目前徐州发现为数不多的战国至汉代的城址,对研究徐州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我国汉代城市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