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八秋 |
释义 | 十八秋:即十八秋细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深感战争形势正在逆转,便秘密谋划实施了冀南、鲁西细菌战。这次细菌战是以沿卫河馆陶(即现馆陶县)、临清为中心,作战代号为“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十八秋鲁西作战”。1943年为日本昭和十八年,这次细菌战又是在秋季实施的,故简称“十八秋”细菌战。 为掩人耳目,侵华日军将“十八秋”细菌战对外宣称为“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十八秋鲁西作战”,部队一律称代号,违者“严惩不怠”;细菌制造、作战活动均打着“卫生防疫”的幌子,作战计划、命令和汇报统统使用“隐词”、反语。日军战败后,细菌战部队销毁了杀人器具、罪证,携相关资料率先潜回日本,使整个细菌战役的罪恶事实被隐瞒了几十年之久。 这次细菌战参战的日军有两大类:一类是近万人的细菌战部队,主要任务是散发细菌;另一类是3万多人的扫荡部队,主要是残杀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人员,驱逐细菌疫区的人员为躲兵乱而外逃,以迅速扩大疫区,检验细菌战效果。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次,关东军731部队长、日本细菌战最高权威石井四郎,亲自参与了指挥部署,整个战役动用了日伪军、空军部队近4万人。 1941年起,华北持续干旱,1943年又爆发蝗灾。1943年8月下旬连降大雨,卫河流域形成沥涝。岗村宁次和石井四郎乘机发布实施“十八秋”细菌战的命令。 史留名鉴,毋忘魔鬼“十八秋”“十八秋”细菌战使华北平远南部成了一片汪洋,百姓大批死去,有些村庄永远消失,造成了大片的无人区。根据山东战争史作家霍维志所掌握的资料,“受霍乱疫病近50个县域,死亡人数是50-60万人,这还不包括因逃难染病后死在外地的人员。” 日军侵华期间,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细菌战,即1939年中苏蒙边界诺门坎细菌战,1940年浙江鄞县、衢县、金华鼠疫战,1941年湖南常德鼠疫战和1942年内蒙临河、五原鼠疫战;1943年的“十八秋”细菌战,无论是规模还是死亡人数,都超过了前4次的总和。 日本战败后不久,曾任日军第十二军军部部长的川岛清在苏联拘押期间,供述了1943年在华北搞细菌战的事实。1954年5月至12月,不少日军战俘在拘押期间,有感于我国政府的人道主义待遇,供述了他们在“十八秋”细菌战中的罪行。 1993年,崔维志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了“十八秋”细菌战的线索,在中央档案馆查到当年日本细菌战战犯的口供、笔供材料,彻底查清了这一特大惨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