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华书局;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平装: 35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1075861, 710107586X 条形码: 9787101075861 商品尺寸: 24 x 16.4 x 2.6 cm 商品重量: 558 g 内容简介《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象乐的“戏礼”形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导论“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7 一、“文本于经”与“六经皆文”的理论命题2 与“六经皆史”平行的另一个命题:“六经皆文”——“六经皆文”理论的理论来源——“文本于经”:文学借经学以自重,倚人门墙——“六经皆文”:文学为本,文学与经学并立,自立门户 二、“六经皆诗”与历史批评的诗学立场7 刘知几《史通》“视史如诗”理论的提出——钱锺书史学批评的诗人立场——史学与诗学的关系:古诗即史、史蕴诗心、史有诗笔——“六经皆史”的老生常谈与“六经皆诗”的理论帷幕 三、六经文本的文学示范与引申意义12 周代经典文本的文学示范意义——《诗》、《书》文本的文体发源与体用规范——两周时期的“文言革命”与叙事文学的写作原则——周代诗学的实践精神与礼乐文化的艺术品格 四、“诗可以观”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历史土壤22 “诗礼相成”的文学观念——“诗可以观”理论的礼乐文化背景——观诗:观礼、观政、观志、观美——观诗活动的艺术感染力量 第一章 《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29 一、《乾》卦:天空之诗与《周易》的诗性智慧30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天空之诗与东方“苍龙七星的思想启示——濮阳西水坡水库的蚌龙图——《乾?文言》的对话式讨论与哲学阐释 二、《坤》卦:大地之诗与周易爻辞的诗体结构形式37 “《易》文似诗”——《周易》爻辞的整体结构原则——大地之诗 与《坤》卦爻辞的诗性世界——“大地”与“天空”的艺术象征 三、《屯》卦:春天之诗与《周易》象征体系的建立43 甲骨文的“屯、春一也”——《周易》象征系统的基本原则——《屯》卦以春天立象,是春天之诗——《屯》卦爻辞的春婚礼俗与春天的演生仪式 四、《周易》诗体结构形式的逻辑与文献证明49 “六爻”诗体形式的遮蔽——《咸》、《渐》、《需》等爻辞的整体结构分析——“爻”、“繇”、“谣”文字之间的联系——符号的形式与意味 第二章 象乐的“戏礼”形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 一、象的“摹拟”意义与象乐的“摹拟性”艺术特征56 象的本义是形象和摹拟——象乐是以摹拟和形象表演为特征的诗乐形式——象乐的历史化倾向和叙事功能——“六乐”的纪念主题与英雄故事叙述 二、象乐与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典礼仪式63 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cultural perfommces)——“蜡祭”与古代之“戏礼”——扮演是古代礼乐活动的基本艺术方法——“摹拟舞蹈”与中国古代的“文舞”和“武舞 三、象乐的“演唱”特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70 史诗的“演唱”方式与“讲唱”方式——“尸”的艺术扮演——“大合乐”艺术的职业化特征——象乐艺术的纪念性主题的确立——象乐艺术完整叙事体系的形成 四、象乐以“成”为主的结构方式与表演空间80 明堂与象乐表演的艺术空间——《清庙》之象的意义阐释——“成”与象乐的结构形式——“成均之法”与象乐表演的专门化特征——乐象与象乐艺术的理论表述 第三章 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97 一、春秋城邑文明的成熟与城邦自立96 城市革命与古典文明时代的到来——中国城邦制度的有无——中国城邑文明的历史发展形态——春秋时期典范的城邦时代——春秋时代城邦贵族生活的一般形态 二、春秋时期城邦哲学的突破108 “哲学突破”与文化的“轴心时代”——“天人之分”与哲学人的主题的确立——“物生有两”与历史哲学的演绎法——以史学家为主体的哲学家构成——“三表法”的历史逻辑 三、文化经典的形成与城邦史学的建立115 《易传》、《诗经》、《春秋》等经典文本的形成——《周易》从经到传标志着春秋哲学的成熟——《诗》的风雅意义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城邦史学的建立与城邦立场——引证经典的学术思潮 四、春秋时期君子人格的形成121 “君子人格”与中国人的道德追求——城邑与乡野:“君子词的阶级含义——“君子”的道德与人格意义的升华——“人之道即君子之道”的伟大命题 第四章 “文言”变革与春秋时代的文学繁荣125 一、春秋时代“新体文言”的产生及文学变革126 文学的历史与文言的历史——《尚书》典奥古拙的“旧体文言风格——以《易传》和《国风》为代表的新体文言的成熟——“新体文言”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格局 二、孔门“言语”与春秋时代“建言修辞”的风尚132 中国语言的“古、今之别”与“语、文之别”——孔门四科中“言语”能力的培养——“三不朽”与春秋时代建言修辞的风尚——“言以足志”与文言创作的职业化 三、春秋辞令创作与文学形式的全面成熟137 “辞”的文辞与修辞的双重意义——“六祝之辞”与宗教祭祀语言的修饰——子产献捷与春秋行人辞令——《文言》的出现与“新体文言”的示范意义 四、“文亡隐言”与春秋文言理论的体系建立145 “文以足言”:“文亡隐言”命题的正面阐述——“有德者有言的文学自觉追求——“婉而成章”的文学表达——“辞达而已”的思想原则——“文质彬彬”的中和美学追求 五、关于春秋时代的文学自觉152 “魏晋文学自觉说”的理论反思——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全面繁荣——春秋时代文士集团的成熟与创作的兴盛——春秋时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五章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156 一、兴:一个诗学语词的艺术源起157 关于“兴”字执盘、举帆及酒爵等不同意义的阐释——“兴”的 艺术象征意味与原始宗教的歌舞形态——“兴”的文学创作意义的转变与大自然的神秘联系——“起辞”与“兴”的开篇结构意义 二、“比显而兴隐”——兴的历史意味与原型特征164 兴的隐喻意义与原始意象的结构形式——兴的象征传统与意 …… 第六章 “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 第七章 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 第八章 “诗可以怨”吗? 第九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文学的四时结构 后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