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施凤仪 |
释义 | 概述施凤仪,字孟翔,明嘉定县罗店镇(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人。 生平简介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严衍,学习经史,砥砺名节,兼攻举业。崇祯三年(1630),赴南京参加乡试,成举人。七年后,登科中进士,传捷乡里。不久,授任武昌府推官。在明朝,推官是知府的佐贰官,虽然只是七品衔,但掌刑名、赞计典,事务冗杂,关隘颇多,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施凤仪不负所学,在武昌期间,平理了多起冤狱,留下了廉洁贤能的美名,颇受上司赏识和器重。任满后,奉诏回京述职,等待升迁,但未及觐见崇祯帝,京城就被大顺军攻破。崇祯自缢,百官惶乱,政局一时无法收拾。猝早国变,施凤仪仓皇匿身于佛寺之中,事后乘机潜回南京。 这并不意味着施凤仪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他是在等待时机,准备挽救风雨飘摇中明王朝,甚至不惜为之献身殉节。当时,史可法正督兵扬州,防堵清军南下。施凤仪前往投效,与史可法一见如故。史氏对其才能极为赏识,当即疏请南明皇帝授予施凤仪职方郎中之职,协助自己赞划军事,共守扬州。此时,业师严衍也寄诗勉励他说:“吞刀可刮肠,饮灰能涤胃。”也就是说,现在时势虽然艰难,却正是你施展才能、扬名立节的好时候。施凤仪亦答以壮语:“少却项背一刀,以致风波万叠,仪不敢爱身以辱师命!”可见,施凤仪对目睹北京沦陷而无能为力并仓皇逃归南方的旧事耿耿于怀,发誓死守扬州,一雪前耻。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四月,清军压境,史可法等力战不敌,扬州危在旦夕。是时,施凤仪奉命守北门,本可在城破之前全身而退,但他坚守“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与敌人周旋到底。直至最后一兵一卒阵亡,施凤仪仍然毫不退却,坚坐城上,最终死于乱兵之手。他的仆人也是忠义之士,悄悄将其尸身埋葬在扬州城边的蒿草从中。两年后,再去寻找,已尸骨无存,只剩下头发了。所以,家人只能在罗店为其修建了一座衣冠冢。 后人评价在天崩地坼的在王朝更迭之际,是殉节旧朝,还是投身新朝,抑或是以遗民终老,这是适逢其变的士人都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施凤仪选择了第一种,保全了名节,留下寡妻幼子艰难地过活。友人慕其节义,纷纷作诗悼念,其中以严恒的《悼施职方》尤为凄清哀婉,特录之如下: 山房纪梦字分明,自遘回飚地轴倾。 项背一刀全素志,风波万迭任舆情。 凄凉寡妇持门户,辛苦诸孤属友生。 蒿葬城隅惟发在,幽魂谁与荐杯羹? 其他资料施凤仪生前亦爱吟咏,与同乡文士王泰际、唐培等多有唱和。因故宅有“邻竹山房”,遂将所作命名为《邻竹山房稿》,今已佚。部分诗词保留在清康熙间王辅铭编纂的《明练音续集》及光绪间潘履祥编纂的《罗店镇志》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