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释义

书名: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图书编号:1157352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

ISBN:721403990

作者:孙宅巍

出版日期:2005-01-01

版次:1

开本:210×148×18毫米

简介: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其研究著作,不外“史”与“论”两大类。属“史”类者,虽可寓论于史,但因着重于对史实的纵向论述,不便深入展开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与争辩。本书则是属“论”的一类由横向展开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它选取有关大屠杀问题研究成熟、社会关注的众多问题,纵横驰骋,进行深入论述。其特点是:广。涉及到南京大屠杀的方方面面,从它与南京保卫战的多重关联,到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空范畴、难民区、规模、性暴力、抗争、幸存者,再到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记忆,凡10篇。深。对一些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论深论透。新。新的资料与新的观点,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最新披露了另外四家参与埋尸的慈善团体,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1—470件,是为迄今为止所收案例最多、最完整的一份记录。本书还收集了有关大屠杀研究的经典资料作为附录,如战后两个军事法庭判决书的有关部分;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有直接关系的各慈善团体埋尸统计表等等。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从论的方面拓展大屠杀研究的最权威、最新颖、最深透之作。

目录:

序1

一、保卫战篇: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l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前后相互承接,南京大屠杀自南京

保卫战失败而开始,南京保卫战以南京大屠杀发生而终结。但它

们之间的关联远不止此。保卫战的壮烈进行,必然遭致日本侵略

军的疯狂报复;滞留南京的中国军人是南京沦陷时人口的重要构

架;被屠杀的中国军人是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中

国军人潜入民间,被日军利用为屠杀的借口。

(一)南京保卫战是一次独立的战役1

(二)中日双方兵力的投入与损失4

(三)保卫战的时空范畴16

(四)南京城的失陷不是保卫战失败的标志19

(五)保卫战的历史地位28

(六)如何看待唐生智“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31

(七)客观分析唐生智对战役失败所应负的责任4l

(八)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44

二、原因篇:多视角探讨南京大屠杀的原因48

事出皆有因,世上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件。南京大屠杀为什

么会发生?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在南京?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规

模?此乃由多方面复杂因素所决定。导致侵华日军暴行发生的基

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暴和中国军民的正义抵抗;大

屠杀发生在南京的直接原因,是首都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唐生智

不成功的撤退,使遇难同胞中增加了九万名军人;南京大屠杀的发

生,还与某些战场条件及日本军人的复杂心态有关。

(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背景48

(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53

(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遭致报复57

(四)首都的特殊地位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60

(五)九万大军滞留南京的严重后果64

(六)日本侵略军的预谋71

(七)日军心态与战场环境分析82

三、范畴篇:对南京大屠杀内容与时空范畴的讨论92

南京大屠杀具有综合暴行的内涵,决非单指日军的屠杀而言。

对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不同界定,直接关系到南京人口、遇难人

数的计算。人们通常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范畴界定为自南京城失

陷后的6周内,地域范围界定为南京市的12个行政区内;但事实

上,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记载,已超越了这一范围,似应适

当延伸;如果考虑到施暴部队相同,暴行时间相近、地域相邻等因

素,则还存在着一个“大南京”的概念,在这一时空范围内,日军共屠杀中国军民40万人。

(一)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综合暴行的概念92

(二)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界定94

(三)还是称“南京大屠杀”为好101

(四)“大南京”概念104

四、安全区篇: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历史地位115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救助机

构。它的存在,在一个特定的恐怖环境中,保护了难民生命、财产

的安全,保障了难民的生活必需,揭露了日军的野蛮暴行,伸张了

人类的正义。在事发60多年后的今天,有必要彻底澄清历史上曾

经有过的一切误解,客观公正地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一)关于安全区成立的若干史实探析115

(二)安全区阻挡不住日军的暴行128

(三)安全区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评价144

五、性暴力篇: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位置与特点163

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占有重要位置。性暴力是仅次于

屠杀暴行的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内容;由于性暴力而被杀的妇女及

男子,构成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中令人瞩目的部分;性暴力又是

日军暴行中最无法进行辩解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期间性暴力的普

遍性、野蛮性与官方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极端

野蛮和残忍,完全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暴行。

(一)性暴力的普遍性166

(二)性暴力的野蛮性168

(三)性暴力的官方性171

六、规模篇: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176

根据最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尸体的掩埋

与处理,共有慈善团体、市民群众及个人、伪政权及日军部队等四

个渠道参与,而有具体埋尸记录或费用支出的慈善团体,又有世界

红刑字会南京分会、世界红刑字会八卦洲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南京

分会、崇善堂、同善堂、代葬局、顺安善堂、明德慈善堂等八家。

“30万人以上”被屠杀的认定,有充分的历史资料支持。不过,在

遇难人数的认定上,还需要走出求精、求多、求恒的误区;对尸体处

理的交叉统计,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一)沦陷时南京人口的构成176

(二)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186

(三)有待澄清的埋尸活动相互交叉现象248

(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252

(五)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过程255

(六)“广田电报”不能作为30万人遇难的直接依据266

(七)研究遇难人数应走出三个误区273

七、抗争篇: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277

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中,不仅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悲惨

灾难,而且包含着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南京军民在城陷时进行

了勇敢的巷战,在屠杀中实行了不屈的反抗,在惨案后坚持了不懈

的斗争。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是同一事件中不

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城陷后仍有勇敢的抵抗277

(二)屠杀中有不屈的抗争280

(三)屠杀后有持续的反抗288

(四)客观评价与宣传人民的抗争316

八、幸存者篇:准确界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31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断出现在国

内外各种场合;2004年,南京市又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

存者援助协会”。但是,何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迄今为止,尚

无准确的定义。广义说,所有当时身在南京、未在南京大屠杀中死

难者,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狭义说,应当是在南京大屠杀的

某一场或某一次屠杀中,被列为或实际成为被屠杀对象,而幸免于

难者。目前有些场合,仅将能提供证言的那部分人群认定为“南

京大屠杀幸存者”。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词的出现319

(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定义322

(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多层定位322

九、影响篇:多层面透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327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是值得人们深沉考虑的命题,它使南

京人民付出了30万人的生命代价,使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工农

业生产遭到根本的毁坏;但同时,它又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激

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导致了日本军国主义失道寡助,并告诫

炎黄子孙警钟长鸣。

(一)严重破坏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327

(二)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344

(三)导致日本侵略者失道寡助346

(四)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350

十、记忆篇:南京大屠杀的记忆354

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英美记者最早向世界发出

快讯,中国报刊发表了对难民的独家采访,西方人士作出了强烈抗

议和严厉谴责。国共两党对此表现出高度的共识,共同对暴行进

行了早期的揭露,对残暴的敌人坚持了顽强的抗争,对暴行规模作

出了客观的认定。中国官方与个人、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在

不断加深与加强。这一记忆,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新旧政权记

忆的一致性,二是官方与个人、社会记忆的一致性。

(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早期传播354

(二)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361

(三)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370

附录一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第1—470件)380

附录二本书引用资料来源44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