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态社会学概论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丛书名: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平装: 125页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2449155 条形码: 9787502449155 商品尺寸: 25.2 x 17.6 x 0.8 cm 商品重量: 200 g ASIN: B002BMT3SU 内容简介《生态社会学概论》以人、人类社会与生态的关系为纽带,从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哲学观点与发展史,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生态人文思想,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及其主张等方面,从生态、哲学、人文社会角度简要介绍了人类的认识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介绍了现代西方绿色思潮与绿色政治运动,最后简要介绍了现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与生态学社会主义概况。生态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一方面以生态系统规律与生态保护的观点思考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现象,并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以人类社会具有的特有文明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运用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并指导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社会活动。《生态社会学概论》作为教材适用于生态、环境类专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学,也可为其他自然与社会科学专业以树立生态人文社会观方面的教学所用,同时也可供企业、行政社会人员了解生态、文明、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阅读参考。 目录1 人文、社会、生态学概述 1.1 人及人文范畴 1.1.1 关于人的定义 1.1.2 人文范畴 1.1.3 人文与环境关怀 1.2 生态学范畴及其历史沿革 1.2.1 生态学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1.2.2 人类生态学及生态人类学 1.3 人文、生态、社会学新关系 1.4 结论 思考题 2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 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 2.1.2 生态环境与环境文化特征 2.2 环境影响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2.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2.2.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2.3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 2.3.1 生态环境孕育人类文明 2.3.2 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文明衰落 2.3.3 人类文明的兴衰直接与气候相关 2.4 文化、环境的互动及文明的延续发展 2.4.1 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 2.4.2 现代文明的危机 2.4.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思考题 3 生态哲学与西方哲学自然观 3.1 什么是生态哲学 3.2 古近代西方生态哲学观 3.2.1 古希腊自然观 3.2.2 中世纪西方哲学自然观 3.2.3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3.2.4 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 3.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3.3 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自然观 思考题 4 中国传统人文生态思想 4.1 儒家的人文生态观 4.1.1 孔、孟、荀的“天”、“人”范畴 4.1.2 孔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4.1.3 荀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4.1.4 孟子“仁爱生命”、“推己及物”的生态观 4.1.5 儒家“中庸”的生态思想 4.1.6 宋明理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态思想 4.2 道家的人文生态观 4.2.1 “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4.2.2 “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4.2.3 “无以人灭天”的生态行为原则 4.2.4 道家“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的生态认识与发展观 4.3 《易经》《书经》《内经》的人文生态观 4.3.1 《易经》的人文生态观 4.3.2 《书经》的人文生态观 4.3.3 《内经》的人文生态观 思考题 5 西方生态伦理学及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5.1 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概说 5.1.1 什么是伦理学 5.1.2 生态伦理学范畴 5.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3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基本流派及主张 5.3.1 人类中心主义 5.3.2 自然中心主义 5.3.3 生态中心主义 5.3.4 生态女性主义 5.4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困境和出路 5.5 马克思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5.5.1 马克思自然观的特征 5.5.2 马克思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超越 思考题 6 绿色思潮及绿色政治 6.1 西方绿色思潮与全球绿色运动 61.1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 6.1.2 罗马俱乐部的诞生 6.1.3 世界“地球日”运动 6.1.4 世界“环境日”运动 6.2 绿色政治 6.3 “绿党”及其绿色政治 6.3.1 全球的绿色革命与绿党的崛起 63.2 绿党的政治主张 6.3.3 绿党政治——参政议政 6.4 “绿人”与绿色议题 6.4.1 绿色经济 6.4.2 参与式民主 6.4.3 其他议题 思考题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生态学社会主义 7.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动因 7.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7.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 7.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动因 7.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7.2.1 地位缺失 7.2.2 生产理论 7.2.3 社会劳动观 7.2.4 资本主义和自然 7.3 生态学社会主义 7.3.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制度理想 7.3.2 生态学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之比较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序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看,在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只处理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即使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也无法脱离自然环境。人处理这种关系的历史实际就是作为群体的人类发展史,它从本能、蒙昧到文明,而现代文明中的人在人与自然这一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中的主导地位已过于明显,这一关系的两方面已严重失衡,所有失衡的单边主义会使整个关系破裂,最终走向毁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