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与应用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余明 著出 版 社:测绘出版社ISBN:9787503018664出版时间:2008-07-01版 次:1页 数:194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计算机与互联网 > 信息系统 内容简介《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与应用》以福建为例,在GIS集成技术支持下,依据地学基础理论、信息传输机理,结合空间数据的建设,对福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生成和应用进行研究。尤其对地学信息图谱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用实例说明了面向图谱生成的数据处理、综合系列图的生成方法以及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构建;用实例验证并揭示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研究了福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图谱以及闽西根溪河流域水土流失图谱,探讨了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成果的有关信息转换为征兆图谱、诊断图谱以及实施图谱。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与应用》可作为地理、测绘、生态与环境、遥感、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选读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有关大、中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余明,教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现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球信息系工作,GIS专业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地学信息图谱及应用、GIS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等。近年来,主持省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或省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第1章 绪论 §1.1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背景 1.1.1 地学图谱的提出 1.1.2 地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3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进展 1.1.4 几个热点问题讨论 1.1.5 地学信息图谱方法论的认识 1.1.6 地学信息图谱传输模式探讨 1.1.7 地学信息图谱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学信息图谱实现方法 §2.1 面向图谱生成的数据处理 2.1.1 遥感数据提取和处理法 2.1.2 GIS空间分析法 2.1.3 空间数据挖掘法 §2.2 野外考察 2.2.1 野外考察意义 2.2.2 野外考察线路及工作 §2.3 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法 2.3.1 主要方法 2.3.2 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 §2.4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法 2.4.1 主要构建步骤 2.4.2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 §2.5 其他地学信息图谱生成法 §2.6 地图分析法与信息图谱分析法 2.6.1 传统地图与现代地图分析比较 2.6.2 一般地图分析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指标体系及分类体系 §3.1 福建生态环境分类体系 3.1.1.区域生态环境分类指标选取 3.1.2 福建生态环境分类体系确定 3.1.3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指标体系 §3.2 福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类型 3.2.1 分类技术路线 3.2.2 四套分类方案 3.2.3 关键技术处理 3.2.4 四套方案评价 §3.3 其他信息图谱分类体系 3.3.1 简介 3.3.2 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 §4.1 生态环境GIS基础数据库数据整合 4.1.1 空间上应按照统一范式的区域划分 4.1.2 时间上可依时序结构划分 4.1.3 管理上应依靠通用软件操作 4.1.4 数据整合案例 §4.2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系统设计 4.2.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编码原则 4.2.2 图谱数据的数据库结构 §4.3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系统开发 4.3.1 系统开发方法讨论 4.3.2 集成开发模式及实现 §4.4 福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特点 4.4.1 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建立 4.4.2 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与一般GIS数据库比较 4.4.3 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及应用 §5.1 福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表现形式和应用 5.1.1 福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表现形式 5.1.2 福州市和长泰县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应用 §5.2 福州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图谱 5.2.1 福州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时空变化模型 5.2.2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5.2.3 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特征分析 5.2.4 信息图谱法与景观生态法分析比较 §5.3 闽西根溪河流域水土流失信息图谱 5.3.1 研究区概况^ 5.3.2 水土流失的光谱特征 5.3.3 水土流失与地形的关系 5.3.4 水土流失研究成果转换信息图谱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彩色图版 附录 附录1 地貌类型及编码系统 附录2 土壤类型及编码系统 附录3 植被类型及编码系统 附录4 土地利用及编码系统 附录5 归并方案 附录6 福建气候类型及指标 附录7 福建地貌类型及海拔指标 附录8 福建生态环境各要素主要特征 附录9 福建亚热带生态环境类型分类体系 附录10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谱系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不仅推动了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制图与地图学的发展,并为更高层次的地球信息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而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繁等紧迫问题的解决,都要求研究和揭示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途径。这种客观需求,也促进了地球信息科学的诞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