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命的后花园 |
释义 | 作者:黄建华李成琳 ISBN:10位[7536657587]13位[9787536657588]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 定价:¥29.50元 内容提要本书以崭新的视觉和方式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在文字与图片的“互动”中,探析中国书画和人文情怀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层次的价值。 编辑推荐本书以崭新的视觉和方式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在文字与图片的“互动”中,探析中国书画和人文情怀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层次的价值。 作者简介黄建华,重庆市大《公民导刊》杂志社、《公民报》杂志社、《公民报》社常务副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当年知青,服过兵役,做过水手,大学毕业后当记者,做编辑。其他作颇丰,除著有《跳出书法艺术个性追求的误区》、《书法意境》等30多篇书论及大量的新闻作品外,散文、随笔散见各级报刊杂志,且多次获奖。 目录秘响旁通后花园(代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和自由(代序) ——《生命的“后花园”》给我的冲击与思考 信息爆炸别“炸’’掉人生的根基 现实中有这样的困惑:既然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们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决不能“邯郸学步”。正如同中国人的黄皮肤黑头发,你可以修饰装扮,甚至把黑发染成金发、红发,你的血统却最终不可改变。同样道理,文化也是有血统的,她可以学习借鉴,却永沅不能改变自己的血统归属。 成功之核在于幸福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寻求的无非是幸福的人生。 人的价值往往是物化的光环首先被认知和识别的。因而这就容易使人为物化的光环所牵引、所迷惑。也常常使人一味地追逐物化的光环而忽略甚至忘却了人生的其他要义,忽略甚至忘却人的价值之本质,或者说是忽略甚至忘却成功之核究竟是什么美是幸福之核 艺术的精神和人文的精神并非表现为会不会某一样乐器,会不会绘画、书法,会不会唱歌。艺术的精神无处不在,艺术的感觉无处不在。一枝跳入视线的吐蕊的新绿,小路上不知名的杂草,甚至不期然地打湿衣襟的雨滴,都可能成为“艺术’’的风景,前提是你得有一颗“艺术”的心。 对传统文化的“形象”思考 ——关于中国画《遗韵》青花系列的对话 一个人内心越丰富,世界给予他的东西也越丰富;一个人的内心越单薄,世界在他的眼里也越单薄。在传统经典里浸润久了,你会发现中华文化里有一条似乎可以让人超越现实而抵达精神自由的审美之途,当你踏上了这条审美之途,你才可能真正找到“诗意地栖居”的土壤…… 附:生长在血液里的竹子 诗意书法乃生命之魂 流行音乐,漫画册子,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的快餐,可口可乐的饮料……正以席卷之势冲击着一切,冲击着我们本土经典的,积淀着人类精神养料的文化作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不懂得欣赏传统艺术之精妙,不明白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枉为中国人吗? 生命的“后花园” ——黄建华和他的书画世界 “字外功”要求他博览群书,而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的广泛涉猎,又让他不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书家。他清醒地知道,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最需要修炼的是自己的内心。他说,美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可能“熟能生巧”的,艺术层面的东西却需要一颗海纳百川、执着灵动的心。 后记:在“互动”中收获的幸福 图版目录 书摘书摘 黄建华:记得柳宗元的《蝮蜥传》吗?虽然是古代的一个寓言,现代人读起来是不是该有所感悟呢? 李成琳:当然记得。“蜞鳜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这是一只悲剧性的爬虫,它遇物就背上,直到不堪重负仍不改其衷。只要能前行,依然“持取如故”,加之“又好上高”,最终“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蝮鳜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它自己选择的结果,来者不拒,从不懂得舍弃,在白以为是的持取背负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持取是手段,背负是目的,却从未想这持取、背负的意义何在? 黄建华:生活中不是常常可以发现“蝮鳜式”的人吗?只是他们背负的“小虫”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东西。他们可能并不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些是自己应该背负的,哪些是应 该合弃的;也可能是太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是能帮助他走向这东西的,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来者不拒,背上就是。这样的“清楚”或是“不清楚”,殊途同归,都不过是“蜞鳜”的现代版而已。 李成琳:最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有的女模特为了钱,为了成功不惜“出卖”自己,成为某些富商炫耀的“谈资”。据说有的女模特确乎因此而“成功”了,而她曾经“持取背负”的东西可以因她的“成功”而自动消失吗?我不知道这样的女模特是“清楚”还是“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追问的是,这样的“背负”里有幸福吗?这样的“成功”里没有阴影吗? 黄建华:其实这样的“成功”只能算伪成功,或者说是我们前面说的赢得的只是成功的物化的光环而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应有的幸福。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想清楚。如果说有“清楚”的话,也只是清楚要个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清楚这个结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也不清楚要得到这个结果哪些是可以牺牲的,哪些是不能的?人生的价值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比如说人的尊严就是不能丧失的。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必须保持,怎么能为了所谓的“成功”就出卖自己呢?失去了尊严的所谓“成功”绝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们说的幸福,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体现,是真善美带来的心灵的偷税。 李成琳:弗洛伊德说:“小事情要服从理性,大事情要服从自己的心灵。”如果说成功需服从理性的话,那么幸福则需服从心灵。幸福与心灵有关。只有用真善美浸润的心灵,才能透彻生命的本质,享受生命的芬芳。记得在女儿的课本上读过一则故事:《幸福是什么》,讲的是村子里3个牧羊的小孩,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口被枯枝败叶堵塞了的老喷泉。3个孩子就带了 锄头和铁锹去把那泉眼疏通了,还搬来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正当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的时候,从树林里走出一位“仙女”,喝了泉水,说了很多感激他们的话,并祝他们幸福。3个孩子问:“什么是幸福啊?”“仙女”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说10年之后仍在这井边相见,再来讨论“幸福是什么”。10年后,3个人都找到了幸福的答案。你知道这幸福的答案是什么吗? 黄建华:其实这3个孩子在疏通那老喷泉的时候就已经在回答“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了。他们的劳动给在森林里过往的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好处,他们的劳动没有白费,劳动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激,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甘甜和清爽,这不是幸福是什么呢? 李成琳:是啊,幸福说起来是那么深奥,却又那么平易地融于我们的生活中。故事中的3个孩子后来都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努力工作,为他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充 实,幸福自然与他们相伴。记得莫洛亚在《人生的五大问题》中“论幸福”,说幸福关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一个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如果把话题牵回到前面提及的那些“成功者”身上,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已拥有了幸福的客观条件,缺失的是幸福的主观体验。而为什么会缺失,或许是另一个值得好好讨论的话题。 黄建华:对,那应该是我们在《美是幸福之核》中讨论的话题。 李成琳:不知不觉间,泡沫式的娱乐已充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这种娱乐的最大特点是无师自通——无须苦学,自然就会。你打开电视,形形色色的“快乐大拼盘”在 你眼前游来荡去;你走进餐厅,一个个花枝招展的时装模特一脸漠然的在不伦不类的舞台上出出进进;你随便走进哪座娱乐城,迷离闪烁的灯光,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你只要融入那密密匝 匝的年轻人群,便可以随之摇摆起舞,尖声乱叫…… 黄建华:娱乐本该就是娱乐,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我们的现实里,娱乐替代了整个精神文化生活。看看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为了获得物质利益;挣钱无疑是辛苦的,因为辛苦所以就得放松,就得娱乐;而在娱乐放松的过程中,似乎就已理所当然地获得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快乐了。 李成琳:“快乐”这个词已被现代人用得太滥了。似乎一切轻松的就一定是快乐的,一切快乐的也一定是轻松的。你看媒体上几乎所有的文化版,不都办成“文化娱乐”版了吗? 而登载的却只有娱乐,哪有文化? 黄建华:对。就是在一些知名报刊的“文化快讯”里,常常看到的也是一些明星绯闻和名人轶事。花边就等于文化吗?真难以理解。 李成琳:在这样轻飘飘的娱乐泡沫里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吗? 黄建华:很难说。得承认我们曾有过将“文以载道”片面理解为一切文艺都要承载政治重负的“陉圈”,在那样的“怪圈”里我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但今天当一切文艺都需要承载商业“噱头”而赢得利润时,就一定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吗?这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呢? 黄建华:其实这样的“成功”只能算伪成功,或者说是我们前面说的赢得的只是成功的物化的光环而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应有的幸福。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想清楚。如果说有“清楚”的话,也只是清楚要个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清楚这个结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也不清楚要得到这个结果哪些是可以牺牲的,哪些是不能的?人生的价值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比如说人的尊严就是不能丧失的。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必须保持,怎么能为了所谓的“成功”就出卖自己呢?失去了尊严的所谓“成功”绝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们说的幸福,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体现,是真善美带来的心灵的偷税。 李成琳:弗洛伊德说:“小事情要服从理性,大事情要服从自己的心灵。”如果说成功需服从理性的话,那么幸福则需服从心灵。幸福与心灵有关。只有用真善美浸润的心灵,才能透彻生命的本质,享受生命的芬芳。记得在女儿的课本上读过一则故事:《幸福是什么》,讲的是村子里3个牧羊的小孩,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口被枯枝败叶堵塞了的老喷泉。3个孩子就带了 锄头和铁锹去把那泉眼疏通了,还搬来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正当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的时候,从树林里走出一位“仙女”,喝了泉水,说了很多感激他们的话,并祝他们幸福。3个孩子问:“什么是幸福啊?”“仙女”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说10年之后仍在这井边相见,再来讨论“幸福是什么”。10年后,3个人都找到了幸福的答案。你知道这幸福的答案是什么吗?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