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程朱学派
释义

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

简介

此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亦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朱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此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势力最大。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成许多流派。此派与南宋陆九渊“心学学派”在理学基本慨念、“太极”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上,观点不甚一致,有过多次争论。又分别与永嘉学派(叶适等)、永康学派(陈亮等)有过关于“王霸又利”等问题的辩论。与王安石“新学学派”观点也不一致。派学说,宋代以后得至了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极其深远。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和“晦翁学派”。

详解

中国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学派。该学派肇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中最大的学派。程颢、程颐早年受业于周敦颐,接受其道德性命之学的观点。但他们自称“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他们利用《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提出理是“形而上者”,器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 “所以阴阳者”。认为 “天下只是一个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但程颢、程颐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程颢强调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和性无内外之说,提出“只心便是天”的观点;程颐则强调“性即理也”。这些不同倾向对理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二程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学派,即所谓洛学。其弟子甚多。著名的有谢良佐、杨时、游酢、尹焞等人,张载弟子吕大临等人后来也转向这一学派。二程去世后,其弟子多流于禅学。被称为“洛学之魁”的谢良佐以“觉”为仁,提出仁便是“生意”,主敬便是“常惺惺”。

南宋洛学大家杨时(1053~1135),继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的内外合一之学,强调人心、道心、天理、人欲的区别。罗从彦在杨门“独得其传”,主张穷理、无欲,行“理之所必然”,论《中庸》在尽心知性,论《大学》在知所止,是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李侗从学罗从彦,主张默坐澄心以体验“未发”以前气象,并强调理一分殊。他再传朱熹时曾说:“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熹深受其影响。

朱熹不仅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而且集诸儒之大成,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他继承发展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发挥了“理一分殊”说;他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张载关于世界统一于气的思想,系统地论述了理气的关系;他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起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由于他的学说以二程思想,特别是以程颐思想为基础,以理为最高范畴,而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在心中的思想有所不同,后来的学者把他和二程联系起来,统称为程朱学派。

朱熹殁后,由于其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程朱学派在发展中发生分化。朱学正统派除坚持以理为最高范畴之外,一部分人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心性学说,统理于心,把朱熹哲学发展为心学。一部分人批判朱熹的理学体系,改造他的理气论和格物致知说,发展成以气为本的哲学。

朱熹的弟子黄干,发挥了朱熹的道统论和体用说,论证了理一元论哲学。较有影响的弟子陈淳在《北溪字义》中系统地解释了朱熹哲学的重要范畴,发挥了理气论、心性学说和知行说。南宋末年,真德秀、魏了翁发展了朱熹的心性之学。真德秀提出以心为仁、以仁为“归宿之地”的成己成物之学。魏了翁提出心即太极,“天只在此心”的命题,以求其本心为主要方法。黄震批判了“道心人心”说,提出理在物中、道在器中的思想。文天祥提出道不离天地万物的思想。元朝的许衡和吴澄,调和朱、陆思想。许衡反对章句训诂之学,以尽心知性为格物致知,强调反求诸心;吴澄公开提出以“尊德性”为本,不可“外心而求道”的心学方法。另一理学家刘因,则反对心学,提倡格物穷理之学。明初的薛瑄和吴与弼都重视道德践履,但从不同方面发展了朱熹哲学。薛瑄批判了理先气后、理生气说,吴与弼提出心含宇宙、天人一体的心学观点。吴与弼的弟子胡居仁继承了理学理想,另一弟子陈献章提出心与理一、宇宙在吾心的命题。罗钦顺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理学、建立了以气为本的哲学,从朱学中分化出来。此后,陈建、吕楠等人坚持格物之学。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全面地批判总结了朱熹哲学,陆世仪、张履祥等人批判改造了朱熹的心性说,李光地、陆陇其等人坚持正统理学,但无重要发展。

学派代表的观点分歧

程颢

程颢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理者,天也","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对于"道"与"器",则认为"器亦道,道亦器",将道视为无始无终的万物主宰。强调"天人本无二",人心与万物不可分,人心本无内外,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只要"诚敬存之",使心寂然无事,"郭然大公",内外两忘,便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因此他强调"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以为天理内在于心中,穷理尽性,"当处便识取,更不可外求","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阔无根,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显然,按照程颢的理解,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须去认识客观世界,而只需认识自心即可。这不仅上承周敦颐等人的思想,而且直接开启了此后的陆王心学。

程颐

程颐认为,所谓"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都是因为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显然,这种主张虽说与程颢的主张并不根本冲突,但差别却是极其明显的。在气与道的关系问题上,程颐以为离开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是道。阴阳者,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为此,程颐特别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道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此点显然与程颢的见解有所不同。

二程之间的不同是一种本然事实,但是这种不同并不影响他们在创建理学的过程中的相同点,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不同只是细节,同才是根本。即以"天理"而论,尽管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他们二人在天理问题上基本一致,都是将天理作为宇宙本体,并把全部学说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从而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体系。

影响

程朱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哲学学派。从南宋后期起,它逐渐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居于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

讨论程朱理学,是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籍此了解中华文明。程朱理学影响如此之大,有其合理性;当现实发生巨大的改变,程朱理学的合理性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有两点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思考的:1、理学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观念”,它告诉我们,民主并非舶来品。在古代的中国,儒家民主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朝代,在宋代达到顶峰,带来社会的繁荣;2、理学为混乱的社会制定了秩序――礼教,在当时的社会,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把这二者合并在一起,就是古代版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分开来,都容易走向自己的极端,造成社会的混乱。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程朱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现代人的一个参照。不过,这是一个大主题,不是本帖能够完成的,只能点到为止。还是继续谈朱熹和和他的书院:

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有一个“白鹿洞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武夷山下有一个朱熹书院。在青山绿水之间,回廊大厅围绕在一个百丈见方的天井边上,四处陈列着朱熹讲学及其理念产生和传播的种种史实。参观者犹如一叶扁舟摇曵其间,感受着大海的辽阔。书院的部分是一个平整的草地,据说是当年学生们讨论问题的地方,厕身其间,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争论的激烈和求知的欢乐。

据《羊城晚报》报道,浙江省不少父母,从年初一到年初七,都带着子女到南宋大学者朱熹两度讲学的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听一个扮演朱熹的先生讲授国学,人们将一间小小的私塾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现代“私塾”教育方兴未艾,“四书五经”再度受到重视,不少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懂现代知识之余,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做人道理。

朱熹的理念影响悠远,因为它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朱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香火,我们今天讨论理学,也是为了把香火传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止。

相关学术论文

程朱理学对中医学“节欲养生观”的影响

【作者】林殷

【关键词】程朱理学 节欲 养生学 中医学

20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

【作者】王心竹

【关键词】程朱理学 哲学研究 理欲观 人性论 理气观

试析康乾时期清廷对待程朱理学的矛盾心态

【作者】王世光

【关键词】程朱理学 道统 治统 宋学 汉学

【摘要】康乾时期,清廷一方面利用程朱理学的道统论为其合法性作论证,凸显程朱理学“正人心”思想;另一方面又打击道统论中所蕴涵的与治统相对抗的精神,难以容忍程朱理学的“正君心”思想。在对待程朱理学的问题上,清廷始终在道统与治统之间处于矛盾心态。为了消除程朱理学的“弊端”,清廷又开始提倡汉学。所有这些策略最终加速了理学走向僵化的历程。

董仲舒在明代的历史命运

【作者】王莉[1] 甄洪永[2]

【关键词】董仲舒 明代 政治需要 程朱理学

【摘要】董仲舒在明代地位上升,在人品和学术思想上符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为程朱理学提供了资源,获得了程朱理学的褒奖,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巩固而上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