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山庵 |
释义 | 少年时社山是心中的圣地。水是圣水,山为蓬莱。每一棵小草和大树,皆能滴出浓浓的绿液,呈现生命丰盈的颜色。一泓绿宝石般的深潭,将白云山峰拥抱入怀,青山的翎毛翠羽,条分缕析,赋予硬朗的飘逸质地,柔化了的山,藏起他们刚健的锋芒,惟有在“手可摘星辰”的时刻,才让你产生心灵的震撼。 水潭上有回廊,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姗姗前行,自然生发人在画中行的仿佛,似乎与现代人有了隔世之感。 远远便能听见山谷中流瀑轰鸣,荡人肺腑,深深的腹式呼吸,便化为丹田之气,挺拔之姿。那是山之呐喊,水之召唤,隐世者闻之思归,流连忘返,作“结庐在其中”之想,入世者则生顶天立地建功立业之志。 山有石级,皆依势而建,曲径多幽,两条石道中间,是错落有致,巧夺天工的庵寺,奇花异卉散发沁人心脾的馨香。源源不断的大自然氧吧,在你因登高而细喘中抚摩着你微微张开的毛孔,自自然然泛起的红晕有了喝酒的醉意。 庵顶有许多奇趣的甬道和山洞,,内有天然形成的圆形大床,可仰卧,聆听松涛练气,水滴石穿,也可静坐冥思,在心经的引领下调经养息,浑然进入无我之境,达成般若无上慧智。每逢夏日,多有奇人异士,垂貂小童隐藏其中。 庵有龙凤二泉,得山之灵气,天地之精华,清冽可鉴,甘醇如露。庵主开凿暗道,在天井又砌一石井,善男信女每每结伴添油进香,祈求福荫,并随手携来一套工夫茶具,汲取龙凤泉水煮水烹茶,在庵内谈天说地,飘飘欲仙而又清明的思绪,直可解除世上无边的烦恼,获取“空”如秋日般的澄明。庵主也每每以清泉回赠佳客。据说曾经患有慢性咽喉炎和其它皮肤炎的人因长期饮用此水而不治自愈。这几年江河受染,原先习惯于将榕江作为生命之源的老百姓只好忍痛割爱,将健康完全交付与社山庵的清泉。笔者就曾几次从汕头跑六十多公里的路程,专程到庵内装一两罐泉水,送给喜烹茶的朋友,往往皆能换来很好的人气。何乐而不为。 据说解放前社山庵人迹罕至,属偏僻之所,只有一两间简陋泥房。日寇侵华时有一大家闺秀为避战乱逃至此地,削发为尼。她为人厚道,颇通医术,邻近乡民身体不适,她皆能把脉送药,分文不收,于是此处渐渐香火日旺,乡民感念其仁德慈心,都踊跃捐款,扩建庵寺,遂成今日可观风貌。 由此也明白了凡事虽是天意,实属人为,没有此庵主广种善缘,广播福田,以乡村神明之多,一个僻静所在,名不见经传,又何能引发四乡八里的人,在百忙中买几柱清香,置一盘青果,与娘娘默默对话,祈求智慧和力量。不过,若没有社山源源不断的乳汁,解救因榕江水体污染而引发的净水危机,社山的繁荣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当天人合一时,一切才达到理想的和谐。 不过,就如无良商人大肆倾泻污水,将清澈见底、鱼虾与人共戏、竹筏撑开一片诗意天空的榕江染得面目全非,病体恹恹,鱼类漂浮水面的惨状,令亲水而居的乡民避江而惟恐不及一样,社山也差点因牟利者短视的眼光而遭到封杀。看中这片风水宝地的,不单是将此处当成生命银行的老百姓,也有削尖脑袋一门心思唯利可图的商人。他们认为明净的水潭可以养鱼,随处可见的嫩草是天然的饲料,再在水面上养一群鹅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商人肯定可以换来鼓鼓的腰包,但山水却会在摧残中衰老。 毕竟社山气数未尽,当地有一个在外发展的企业家,已是一家有名的上市公司,顺应民心,出资修整路面,将社山庵真正变为一个心灵皈依的圣所。 山的精魂是泉,泉的寄体为山。社山曾是隐居的高人,日日夜夜更多的是空谷幽兰般的异香,它无意炫耀,两泓清泉是年长月久思想的精华。它的流淌是无意的,却在无意中滋润着周遭的子民,成为庇荫四方的福地。它能否固守自己的天地,在浊世间以高清的血脉绵延,她的命运悬挂在人心的一念,人的意识决定了它未来的走向。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山是主角,高大茂密、神秘,充满不可预测的天机,水是高山的代言人,一两个如豆般的隐士,立于水旁,或仰视赞其“飞流直下”的气概,或低回叹其不染凡尘的洁净,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一把无弦琴,应和着天地清响。社山,也能成为现代版的隐者行吟图吗?我希望人类永久的善念,让它逃过功利的斧伐。 注:严格说来,社山庵并非溪南属地,但在我是记忆中,它总与我的生命联在一起,也与溪南人联在一起。好在文字属于天马行空的意识,就让我患一次错吧,只把:它乡作故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