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丛书名: 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丛书 平装: 42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0473954 条形码: 9787500473954 尺寸: 20.6 x 14.4 x 3 cm 重量: 680 g 作者简介王建国,男,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应急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合著学术著作三部,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王洪江,男,1973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获法学硕士。现在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任公共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政党政治,公共政策等,主持或参与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等各类项目6项,在《社会主义研究》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王洪江,男,1973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获法学硕士。现在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任公共管理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政党政治,公共政策等,主持或参与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等各类项目6项,在《社会主义研究》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内容简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研究专著。全书共十个部分,主要包括苏联各个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一、二、三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越南、古巴、朝鲜、老挝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事关执政党自身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研究深入,史料翔实。其出版具有重要理论和借鉴价值。 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这个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历史性课题。然而,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历史来看,这又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录绪论 (一)什么是执政党建设 (二)本书的主线和基本内容 (三)本书的结构和主要方法 一 列宁时期俄共(布)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一)俄共(布)独立执政地位的确立 (二)列宁时期俄共(布)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1.“喘息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3.国内战争结束后执政党建设思路的调整 4.列宁晚年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三)列宁留下的执政党建设遗产 1.对无产阶级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形成了一系列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3.初步探索了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4.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先河,强调执政党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创新能力 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与斯大林领袖地位的确立 (二)斯大林党建模式的确立与定型 (三)战后斯大林党建模式的进一步强化与扩张 (四)斯大林执政党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后果 1.党政关系的变形 2.党内民主缺失 3.党群关系紧张 三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自身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党自身建设的加强和执政党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自身建设的加强 2.党对新中国建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 (二)党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 (三)“文化大革命”10年执政党建设的失误与教训 四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执政党建设 (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与赫鲁晓夫上台 (二)苏共二t大的召开及其影响 (三)苏共二十大之后的党内斗争与赫鲁晓夫的权力垄断 (四)苏共二十二大及其之后对执政党建设的改革及其影响 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执政党建设的停滞与党的衰落 (一)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对赫鲁晓夫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调整 1.理论上的调整 2.实践方面的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中后期斯大林党建模式的固化与苏共的衰落 1.由于取消了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导致干部队伍老化,党政机构不断膨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 2.与特权现象相伴而生的是腐败盛行 3.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弊端进一步恶化 4.个人集权加强,党内民主缺失 5.个人崇拜再度兴起 (三)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过渡时期苏共的执政党建设 1.重新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整顿纪律,打击腐败 3.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 4.调整和整顿领导班子,为进一步推行改革作干部组织方面的准备 六 苏共的“根本革新”与毁灭 (一)苏共从改革到“根本革新”的演变:戈尔巴乔夫的理论与实践 1.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 2.戈尔巴乔夫执政理念评述 (二)苏共内部纷争:“毁灭”的助推器 (三)苏共灭亡:历史拐点的重合 1.苏共灭亡:组织因素 2.苏联灭亡:改革技术因素 3.苏联灭亡:领导个人的因素 七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建设之路 (一)东欧人民民主时期的政党体制 (二)斯大林党建模式在东欧的扩张 (三)一波三折的党内民主改革尝试 (四)没有边界的民主化改革与执政党的失败 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一)党的建设在徘徊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二)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的执政党建设 2.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3.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贡献 九 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聚精会神抓执政党的建设 (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历程 1.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期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的整顿 2.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全面部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 3.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党的建设新篇章的展开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 4.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进党的建设 十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一)越南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1.越南共产党革新开放道路的选择与执政党建设 2.世纪之交越南共产党党内面临的新情况与执政党建设的全面展开 3.继往开来,越共在新阶段的执政党建设蓝图 (二)古巴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 2.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质量,构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 3.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5.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威信和凝聚力 (三)朝鲜劳动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冷战前的朝鲜劳动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苏东剧变后朝鲜劳动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四)老挝人民革命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冷战”前,老挝人民革命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苏东剧变后,老挝人民革命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结语 1.应尽快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2.必须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3.必须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 4.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参考书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