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山镇 |
释义 | 成山镇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 100 华里,面积 109 平方公里,辖 59 个行政村,10 个居民委员会,5 万人口,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好望角"--天尽头、中国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天鹅湖的所在地,是祖国海岸线上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大陆最近的地方( 94 海里)。 历史成山镇历史悠久,据考证,我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到过这里,留下许多古迹和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公元 1398 年),魏国公徐辉祖在此设卫戍边,取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改成山卫为荣成县。 1944 年荣成县迁址崖头,人们习惯上把成山卫称为"老荣成"。 沿革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成山、靖海两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立荣成县。成山卫古城成为荣成县驻地,直到1944年迁至崖头。清末,今境域属朝阳都。民国初期,属第一区。1950年9月,属第五区,1955年9月改为成山区。1958年3月属城厢乡,是年9月属成山公社。1982年2月,属成山卫公社。1984年4月属成山卫镇。2000年6月,成山卫、龙须岛两镇合并置成山卫镇。2002年7月改称成山镇。 旅游资源成山头又名成山角、天尽头,有“中国好望角”之称,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最深处。海拔200米,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西连蜿蜒巍峨的成山山脉,群峰苍翠,大海浩瀚,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代帝王及当今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此巡视、考察。 据当地出土文物证明,早在1万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很早以前,民间认为成山是日神所居之地,便在此祀奉八神之一的“日主”。周代成山冠名为“朝舞”,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在此修日主祠,拜日神,迎日出。秦始皇封疆出巡,曾两次登临成山拜日。汉武帝东巡,至少三次临成山“礼日”。秦皇汉武的多次登临,给成山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秦始皇东巡,在此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始皇庙”及李斯手书“天尽头、秦东门”等古迹。汉武帝东巡海上,拜日主祠,观日出,建成山观,作《赤雁歌》。今成山头遗址位于三山子及山前坡地上。范围包括三山子、天尽头、东西井楼子和南马台等,属于山岗坡地。现存地面文物有始皇殿、灯楼、灯塔、秦代立石等。今始皇殿为清代重建。灯楼是道光元年(1821年)道人徐复昌所建,为便利航船,避免海难。灯塔为近代建筑,英人始建于1874年,1950年重建,1995年在南侧又建新塔。秦代立石,位于三山子南峰,石灰岩质,剥蚀严重。现高120厘米、宽145厘米、厚45厘米。面南稍偏,据正面剥落石茬推算,原厚应为75厘米。旧志无载,古诗称之为“残碣”。《太平寰宇记?成山望海台》引《齐记》,“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残碣”为秦代所立的石标。 始皇庙坐落在成山峰下阳坡上,原为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后当地民众改建为始皇庙,是至今全国唯一纪念秦始皇的庙宇。庙内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东殿东后宫、邓公祠、钟楼及戏台等建筑。大殿青砖红柱,飞檐凌空,殿内始皇塑像金面王冠,神态威严。邓公祠内保存有光绪皇帝诏彰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的御碑,及始皇庙第一代修庙人、第一位老道长徐复昌羽化后的坐棺。 荣成古城成山头既是海上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军事重地。三国、隋唐、明清,此地均有兵事发生。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抗击倭寇窜犯,开国皇帝朱元璋命襄武王汤和置成山卫。成山卫是沿海59座卫城中最重要的卫城之一。成山设卫后,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统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创建石城。石城周长3280米,墙高6米,厚7米,设4门。东名“永泰”,西名“天顺”,南名“文兴”,北名“武宁”。清康熙七年(1668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强烈地震,卫城城墙,城内衙署、民居坍塌达百分之四十。今仅存北城门门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颁旨撤卫置县,并亲赐县名“荣成”。至今人们习惯称此地为“老荣成”。 清朝撤卫设县后,首任荣成知县为江苏高邮人罗克昌于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县衙,修补原卫城城墙及建设城内设施。县城建筑仿照紫禁城建筑样式,号称“小北京”。天坛、地坛、文庙、城隍庙,两个戏楼,应有尽有。据说修建县城请的是北京匠人,费用由朝廷直接拨款。今“老荣成”历经600年风雨沧桑,北城武宁门仍雄姿不减。当年的文庙石牌坊位于城内四村,袁家忠孝牌坊、晏公石牌坊位于城内一村南北大街,胡家贞节石牌坊位于城内二村南北大街,木制“五卅”纪念坊位于城内三村老县衙西南侧。此4个牌坊,至今是成山人心中的传统寄托。遍于城内外的城隍庙戏楼、文武帝君庙戏台、文庙、天坛、魁星阁、火神庙、三官庙、晏公庙、吕祖阁、老县衙、监狱、城隍庙、水师营、城沙寨子军寨、墩东夼烟墩等古遗址,大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省级天鹅湖旅游度假区背靠万亩林海,怀抱万亩天然泻湖——月湖,与城西朝阳港组成的湖泊湿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上万只白天鹅从俄罗斯西北利亚、内蒙和新疆地区来此越冬,并有数万只野鸭、灰鹤、黑雁、海鸥、丹顶鹤等上百种留鸟、候鸟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届时成千上万只天鹅和各种鸟类汇集湖中觅食、戏嬉、奋飞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柯岩夫妇,1985年到成山观光时,曾挥笔写下了两首诗: 天涯地角成山头,千古兴亡去悠悠。 秦桥入海渺难辨,雾笛长鸣过新舟。 山言海语论不朽,英雄异代各千秋。 甲午悲歌沉致远,日主祠下起新楼。 成山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闻名遐迩的长寿之乡,长寿老人,长寿村也越来越多,引来北京、天津、广州、大庆、香港和台湾等地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无数友人来此置房定居。 文化成山镇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明宣德二年(1427年)设有学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卫置县,改学宫为县学。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张畲建成山书院。成山书院久负盛名,清代大学士、刑部尚书王士祯,历下诗人王苹等都曾主持过成山书院。清代170年中,荣成就走出了10名进士,50名举人,462名贡生。 曾就读于成山书院的知名学者有:清末进士,曾依法惩处李鸿章的悍奴、纂修《山东通志》的孙葆田。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辛亥革命先驱,有“南蔡(蔡元培)北鞠(鞠思敏)”之称的鞠思敏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山书院改为荣成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31年改名为荣成县立第一小学,1934年改为荣成县立城内小学。曾在这里就读或工作过的著名人士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谷牧、荣成早期共产党员孙继周、解放军著名将领李耀文、胶东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曹漫之、原黑龙江省副省长王军、中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马学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等。 经济情况成山镇是荣成市的经济强镇,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 45 亿元,经济纯收入 10 亿元,财政收入 7800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00 元,人均储蓄余额 2 万元,是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 成山镇渔业发达,现有渔业生产单位 32 个,具有亿元资产以上的集团公司 6 处。年水产品产量达40万吨,渔业总收入 39 亿元。全镇拥有渔船多 378 艘, 10.2 万马力。拥有 5 万亩浅海养殖区,各类育苗养殖车间 8 处,养殖网箱 1000 多个,鲍鱼、海参、海胆、鱼类等精优品种存养量达多 9000 万头(尾)。 成山镇形成了以"纺织、化工、食品、机械、保健品、建材、饲料"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低值鱼综合加工利用项目被列为山东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鱼油胶丸,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中首家通过 ISO - 9002 国际质量体质认证的产品。 成山镇建起了名优特新水果丰产基地、雪松基地、生猪饲养基地、大棚蔬菜基地、黄芩栽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六大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全镇果园 400 公顷,菜园 300 公顷,生猪存养量 6000 多头,奶牛存养量 1700 头。 发展前景成山镇拥有全国第一家村级自办的国家一类开放港口龙眼港,建有万吨级泊位 5 个,千吨级以上泊位 5 个,开通了到香港、日本、韩国的国际货运航线;2001 年 10 月 18 日开通了至韩国平泽港的客货轮运输业务,每周三个班次,目前每班可运载乘客 500 多人,标准集装箱近百个;开办了到日本大阪、神户的集装箱装运业务。拥有全国最大的村级远洋轮船公司,通过了 ISMD 认证共有国际国内运输船只 16 艘,总吨位 3 万吨,海运业营运年收入 2 亿元。 成山镇是荣成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创办的占地 1 平方公里的龙眼港出口加工区,目前已吸引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国内的河北亚太集团、威东航运公司等 20 多家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置产兴业,已实际利用外资 1000 多万美元。河北亚太集团投资 2 亿元兴建的占地 200 亩的中韩商品交易中心,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建设,6 月份可投入使用。目前全镇已开业的三资企业达50 家,合同利用外资 8000 多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600 多万美元。从事中韩贸易的客商已达 300 多家。 气候条件成山镇年平均气温 13 ℃,属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1992 年自费创办了天鹅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境内有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天鹅湖国家级自然动物保护区,兴建了星级涉外宾馆,建有占地 3800 亩的放养式野生动物园,开通了海上、空中旅游航线,成立了国际国内旅行社,年接待中外游客 50 多万人次。 所辖村成山一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永安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一村。1981年该村更名成山一村。295户。 成山二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永泰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二村。1981年更名成山二村。321户。 成山三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天顺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三村。1981年更名成山三村。260户。 成山四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文兴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四村。1981年更名成山四村。197户。 成山五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正阳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五村。1981年更名成山五村。297户。 北曲格元至元年间,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北曲格。420户。 南曲格元至元年间,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南曲格。111户。 柳夼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多柳树的夼地,故名柳夼。132户。 仙人桥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北海边有一巨石似桥,人称仙人桥,故以此命村。84户。 瓦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夼地,民以烧砖瓦为业,故名瓦夼。43户。 冯家庄明崇祯年间,冯姓建村,故名。90户。 沙沟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沙沟之畔,故名沙沟。109户。 磨山明正德年间,袁、蔡、刘三姓迁此分建三村,名袁家庄、蔡家庄、小岗顶。后三村合称东三村。1981年更名磨山。96户。 岳家庄明建文年间,岳姓建村,故名。430户。 墩东夼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烟墩之东夼地,故名墩东夼。114户。 落龙湾清康熙年间,卢姓建村,名卢家庄。后以村临落龙湾更名。48户。 西北泊清咸丰年间建村,因村处卫城西北之泊地,故名西北泊。65户。 成山六村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卫城北,名城后,后改称武宁村。建国后按序号更名城厢六村。1981年更名成山六村。254户。 小五队1916年,蔡风亭建村,名蔡风亭。公社化时属成山六村第五队,称小五队。属成山六村村委会辖。 城东郭家明崇祯年间,郭姓建村,名郭家庄。1981年更名城东郭家。123户。 东张家庄明洪武年间,张姓建村,名张家庄。1981年更名东张家庄。53户。 小岗南头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小岗之南,故名小岗南头。132户。 宫家庄元至大年间,宫姓建村,故名。144户。 康村明嘉靖年间建村,原名筐村。后以吉祥佳言,更名康村。170户。 黄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黄埠山,故名黄埠。198户。 北郑家清顺治年间,郑姓建村,名郑家。1981年更名北郑家。201户。 黄埠山前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埠山之阳,故名黄山。后更名黄埠山前。98户。 石水河西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石水河西岸,故名。206户。 吴家疃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穿道石水。后吴姓迁入更名吴家疃。41户。 石水袁家庄明永乐年间,袁姓徙至石水河畔建村,故名。49户。 王家疃明崇祯年间,崔姓建村,名崔家庄。后王姓迁入,更名王家疃。42户。 窑上明万历年间,孙姓建村,以烧窑为业,故名窑上。138户。 李家庄清康熙年间,李姓建村,故名。34户。 北盐滩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海滩,以烧盐为业,故名盐滩。后同族在村南又建一村,故该村以方位改称北盐滩。60户。 南盐滩清康熙年间建村,村临海滩,因村位于北盐滩之南,故以方位称南盐滩。47户。 肖水河明嘉靖年间,肖姓建村,名肖家庄。后以村临河,更名肖水河。62户。 车祝沟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沟畔,修筑卫城时,运料车辆、人马常在此地休住,故名车住沟。后演变为车祝沟。117户。 马山寨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马山,且临兵寨,故名马山寨。122户。 唐家庄清顺治年间,唐姓建村,故名。109户。 瓦房姚家明崇祯年间,姚姓建村,因地处古瓦房遗址,故名瓦房姚家。51户。 秦格清顺治年间,秦姓建村,故名。78户。 沟黄家清乾隆年间,黄姓建村,名黄家庄。1981年更名沟黄家。94户。 北泊子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北泊子。119户。 南泊子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南泊子。124户。 葛家明永乐年间,葛姓建村,故名。65户。 西公鹅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形似公鹅嘴半岛之西,故以方位称西公鹅嘴。78户。 东公鹅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形似公鹅嘴半岛之东,故以方位称东公鹅嘴。343户。 夏疃清顺治年间,夏姓建村,故名。120户。 马山大疃明万历年间,吕姓建村,因兄弟中排行老大,故名大疃。1981年更名马山大疃。71户。 马山张家清嘉庆年间,张姓徙此建村,名张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40户。 马山蔡家清顺治年间,蔡姓徙此建村,名蔡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57户。 马山刘家清乾隆年间,刘姓徙此建村,名刘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90户。 马山王家清雍正年间,王姓徙此建村,名王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70户。 沟刘家清顺治年间,李姓徙至沟畔建村,名沟李家。后刘姓迁入,更名沟刘家。97户。 ?后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返映?之北,故名?后。96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