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范畴,是一种主要由于阳气本虚,外受寒湿,致使经脉收引,气血凝滞所引起的初时患趾(指)苍白、怕冷、发凉、麻木、步履不便;继则疼痛剧烈、夜间尤甚;日久趾(指)色如煮熟红枣,渐色黑腐烂,溃烂蔓延,五趾 (指)相传,最终导致肢端脱落的慢性疾病。亦是中医外科险恶疾病之一。
关于"脱疽",最早见于《 灵枢·痈疽篇 》:“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脉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如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股动脉、尺挠动脉等,多发生于下肢,约占70—80%。其它如脑、肺、心脏、肾脏和肠系膜等血管被侵犯者,却很少见。被侵犯的动脉呈节段性串珠样,日久呈条索状,形成血栓阻塞,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出现缺氧,甚至发生溃烂、坏疽。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祖国医学精述其病因为“元气亏损,肾不调”,肝腑功能失调,脾、肝、心、肾虚损,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寒湿外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外合击,则气滞血淤,脉道阻塞 气滞血瘀,阳气不能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