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涌古街
释义

概述

上涌古街,即杏仁古街,又名翰林街。上涌古街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紧邻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风景区。古街名字源于古街的一棵古老银杏树。现存古街始建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长约400米,宽约4米。现存古街曾繁华一时,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因新街建成而日渐衰落。古街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历史

旧时的官道

据旧《德化县志》载:上涌,作为“德化西北部中心集镇”,是德化县葛坑、汤头、杨梅、桂阳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是昔日德化县城通往尤溪县的惟一“官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在此设置“上壅驿”。

明、清时,上涌出现了民间交易活动,这里逐渐发展成集市。民国初,上涌街市虎跳市,有木屋店铺二十多间,附近乡民商贩来来往往,在此互相交换着来自沿海的海鲜和山区的干货。

曾经的据地

民国二年(即1913年),古镇古街毁于战火。后因该街市地处西溪下游的岸边,地势险要,军事上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地,民军陈公忠、陈光亮在此依山傍水筑炮楼驻军,称霸一方。为巩固其统治地盘,二人下令上涌地区十三甲沿着陈氏兄弟的炮楼建新街,作为炮楼的兵事围障。因此,一条约200米长,六七十间店面的街道很快形成并投入商业运营。当地记者采访古街老人,“古街有店面数十家,有盐铺、布行、棺材店、当铺、票行,一应俱全。他说,街上有双扇开大窗的,就是当年的当铺和票行。‘街道一直到刚新中国成立时还很热闹。’”

现状

现存古街建立至今经历80多年,曾发生过几场火灾,但都有惊无险,保存完好。

杏仁古街至今仍有13种姓氏200多人居住。虽是多族共居,却胜似一家人。这些居住于古朴木房的人们,他们并非建不起现代式的钢筋水泥楼房,而是带着对古街的依恋和爱护而留居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靠多种经营,虽然收入不少,但大伯、大娘、阿婶们总舍不得休闲,也过不惯安逸享乐的日子,田间山头的农活仍然舍不得扔弃。因而步入古街,常可见到人们肩挑农物拾级而上的情景。

如今,走在街上,很难见到开着的店面。现存一家营业的店面是理发店。50多岁的店主老郑说:“30年前他就在这里开理发店了。30年前,开店的还有十多家,他的店一天顾客最多时有二三十人,现在,来理发的少了,反而‘参观’的人多了。”

建筑特色

浓厚的集市风格。

街道傍山而逶迤,开端宽约3米,转个弯,下13个台阶到了末端,变成5米宽。路面用溪鹅卵石铺成,路面有小石筑造的“八卦”图,平添了几分神秘感。70多间双层店楼为纯木或土木结构,楼上房屋、楼下店面,经营土特产、日杂、食杂、小百货、布匹、中药、理发、客栈等。楼前留一米余宽的走廊,方便顾客、行人在晴雨天行走。

独特的吊脚楼。

两边一栋栋吊脚木楼渐次排开,错落有致。这里房子和院落比街还要老。黑瓦,木屋,雕花的窗,灰黑的梁,古旧陈香的大木床。门进去了还有门,屋进去了还有屋,楼梯旋转后还有楼梯,回廊拐弯处还有回廊。从街头走到街尾,没有重复,每户人家的建筑细节都不一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5: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