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里古镇天灯节 |
释义 | 上里一带俗称的天灯即通常所叫的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另一说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之间的 “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杨、韩、陈、许、张上里五大家族的祖先迁入四川,将制作天灯的技艺和放天灯的传统带入上里(时称五家口),他们放飞天灯,寄托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此后放飞天灯的习惯在上里流传开来,制作技艺也不断提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放天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在灯上写下祝福、吉祥的话语,在夜间把灯放飞上一百多米的高空,以此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朋好友的祝愿,以及对已逝亲人的思念等情愫。 天灯节登记传承人系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天灯制作技艺由上辈老人传承,在保持基本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在制作使用了一些更安全牢固的材料,在外部装饰上稍有变化。 它是用竹条和铁丝做成圆柱形框架,高约1.2米,直径为60—80公分(可更大),底部交叉固定好用于承载燃料的铁丝。然后把白纸糊在框架外面,再把上口糊严,就做成了。放天灯时,在天灯下面的十字架中央绑上一捆浇透清油的灯捻子(浸了酒精的棉花)。点燃后,灯内热空气重量轻,借助浮力飞向天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