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乐城
释义

成乐城是西汉初年建置的郡城,城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成乐城址进行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战国晚期这里已有了农业聚落,是云中郡管辖的地方。自西汉时在这里兴筑城市开始,这座城市经历了汉代、代一北魏、陷唐、辽一元四个发展阶段。 这座城市自西汉初年正式建城起,至元末废弃为止,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是内蒙古地区利用时间最长的历史名城。

历史

西汉高祖时,将云中郡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令定襄郡的辖境为秦代云中郡的东部和南部,郡治在成乐城,辖有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等十二县。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桐过县城址在今清水河县上城湾,武皋县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塔布秃,路县城址在今清水河县城北古城坡,安陶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村,武城县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城,定襄县址在今呼和浩特市黄合少村,武要县址在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土城子村,城池保存完整,城墙清晰可见。

东汉时期虽曾复置定襄郡,但管辖范围缩小且向南移,辖有善无、中陵、桐过、武城、骆等五县,前两县在今山西右玉县境内,后三县在今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的浑河流域,并将成乐县划归了云中都管辖。东汉末年成乐城被废弃。

南迁

汉代鲜卑入已逐步南迁,至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已进入阴山一带;公元258年拓跋部从五原东移到呼和浩特平原;以盛乐(即成乐)为基地向外扩张势力,只是利用,已经荒废了的城郭。拓跋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到拓跋禄官执政时(295—308年),占领的疆域已是很大了,便将士地分为三部份。禄官率领一部驻在东面,约在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绮率领一部居中,钓在今凉城县岱海以北地区;狗卢率领一部驻在西面,即似盛乐办中心的呼和浩特市附近一带。禄官和绮相继死去,便由绮卢统率三部。公元310年,狗卢以协助西晋王朝征讨鲜卑白部和铁弗匈奴有功,被封为代公。315年。(晋建兴三年)绮卢正式建立了政权,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辖境包括今大青山以南、乌兰察布盟南部、山西雁北地区的大部分。绮卢死后,鲜卑拓跋部势力衰落。340年代王什翼健回到盛乐,并在盛乐城附近另建新城,以后拓跋部一度被依附于前奏的铁弗匈奴击败,部众及辖地损失殆尽。386年,(东晋太元十一年)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改称魏王。拓跋部势力从此再度崛起,逐步扩展疆域。398年(北魏天兴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第二年改号为皇帝,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王朝建立后,盛乐城虽在政治上已不再是中心,但在盛乐城中还建有宫殿,留为皇帝巡幸之用。北魏皇帝出巡盛乐,主要是拜谒杏盛乐城南面的金陵。金陵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前埋葬皇帝和皇后的陵区,葬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滤;献文帝拓跋弘等五代皇帝;其他一些开国功臣也都附葬在这里。所以当孝文帝拓跋弘在迁都洛阳前,特地巡幸到盛乐,向金陵安葬的祖宗告别。随着北魏王朝的覆灭,盛乐城的再度繁荣也跟着消失。北朝后期,盛乐城地方为地方势力割据,突厥族乘机南下扩展到了这一带地区。隋王朝于公元585年(开皇五年)在盛乐城设置云州总管府,管领大青山以南地区。599年(开垦十九年)突厥启民可汗率众归附,隋王朝将启民可汗安置在呼和浩特平原一带,并在盛乐城地方兴建了大利城,后曾一度废弃。605年(大业元年)又设置了定襄郡,郡治大利城。

唐朝初年,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曾在定襄故城设立过牙帐,为唐朝防御薛延陀部的南侵。650年(永微元年)—唐高宗在漠北设置渤海都护府,以羁縻漠北的突厥部落。663年(龙朔三年)迁瀚海都护府于漠南(即汉代成乐城地方)—,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第二年又改称为单于都护府或称单于大都护府,管理漠南广大地区的羁縻州,辖境相当今河套、明山以南的各少数族地区。698年(圣历元年)一度并入安北都护府,720年(开元八年)又复置单于大都护府,经历了一百二十余年后,845年(会昌五年)改称安北都护府,直至唐亡。

708年,唐王朝派张仁愿为总管,在阴山以南兴筑了;东受降城,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为了防御突厥族的南侵,在东受降城设置了振武军。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节度使制度,745年(天宝四年)王忠嗣任振武节度使,将振武军迁至单于大都护府,振武节度使管辖着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规:麟州、胜州,辖地范围相当于阴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盟南部、伊克昭盟东部及陕北的神木、府谷县境。振武节度使设置了150年之后,唐王朝才灭亡。从设置单于大都护府时起,这里就成为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是控制北方的突厥、回纪的重要据点,因此在当时在国内外就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中西交通线上一个重要枢纽这是建置城市以来最为繁荣的阶段。

占据

唐代末年,振武城一带为地方割据势力占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辽神州元年)攻克了振武城,除留下三百户居民外,其余城内居民都被俘虏东迁。辽代在此设置振武县,为丰州下属的县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称为振武镇。元代称为振武城,可知当时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浑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浑河北面设置了红城屯田所(今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军民共同在这一带垦殖,生产的粮食多次输往阴山以北地区赈济。元朝灭亡后,振武城便沦为废墟。

这座历史名城,由于受到宝贝河(汉代白渠水、唐代蒙水)的冲涮,西南角已被冲涮掉,加以近现代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他自然原因,面貌已全部改变,现今看见的城垣,可分为南城、北城和中城三部分。

南城,位于全城的东南角,平面略呈长方形,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毁,城墙残高约2米,南北长535米,东西残宽505米;城内地表残存有许多陶片。1960年时曾重点发掘了该城,得知在建城以前,这里是一处战国晚期的聚落,出土有力币及陶器等典型的战国时期遗物。‘城墙初建于西汉初年,后来经过增筑和补修;证实为西汉时期的成乐城,鲜卑拓跋部移居此城后予以加固和修缮。这是该城发展史上的第一、二期文化遗存。

北城,位于南城之北,城墙遗迹很明显,大部分残高约5米。全城平面呈斜长方形,中部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2450米。除西南角为河水冲毁外,四面城墙上都残存有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外还加筑有马面。城垣的东南角呈锐角形,叠压在南城的北墙上,并打破了南城的东北角。通过考古发掘证实,北城为唐代所筑;即单于大都护府和振武节度使驻守的城垣,也就是该城的第三期文化遗存。

中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它的东南角叠压在南城的西北隅。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70米,东西宽380米东、北两墙保存较好,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毁,城内地表还可以看出建筑遗迹,并堆积有大量的煤渣。从河水冲涮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城墙是建筑在庸代文化层之上的,证实是辽金元代的振武城,也就是该城的第四期文化遗存。

记载

这座历史名城、东汉、北魏、隋、唐各代都享有盛名,—史籍中有不少记载。现仅择隋代的历史故事叙述片断如下。

隋王朝建立后不久,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迫于突厥分裂后的不利形势,不得不向陷王朝求和,率部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沙钵略死后由其子雍虞闾继位,号为都蓝可汗,先与隋王朝通好,后渐与隋王朝发生矛盾,以至停止进贡,抄掠边境。当时沙钵略之侄染于率部居住在都蓝可汗的北面,号突利可汗,愿与隋王朝通好和亲,公元597年(开皇十七年)隋王朝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并命突利南迁。599年突利与都蓝大战于长城下,突利大败,南奔投靠隋朝,隋王朝派遣大军击败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于是封突利为意利弥豆启民可汗(意为智健王)。这时安义公主已死,隋王朝又以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隋王朝继续出兵击溃了都蓝可汗,都蓝身死,东突厥部众都投归了启民可汗。

602年,隋王朝派赵仲卿负责修筑金河、定襄两城,以安置启民可汗及其部众。金河城是新筑城垣,城址在今托克托县七星湖村西一带,已被近代大黑河洪水淤埋;在定襄那治故城修筑的城郭,命名为大利城,启民可汗的牙帐就设在这里。启民可汗在隋王朝的支持下,部众生活安定,畜牧生产迅速发展。607年(大业三年)春正月,启民可汗到都城长安朝觐隋炀帝。五月,场帝巡幸至榆林郡(胜州,今准格尔旗十工连城),启民可汗与义成公主同至行宫觐见。秋八月,场带溯金河(今大黑河)而上,经云中城,巡幸到启民可汗的牙帐地大利城。当时隋场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望和财富,命将作大匠(宫号)字文悄设计制造了一座“观风行殿”用奋力拉着大轮车行进,上面用活动支架搭设宫殿,皇帝、皇后、官纪和随行大臣数百人坐在车上,边定边观赏沿途的秀丽风光,在数十万大军的簇拥下,行驶一百余里。抵达大利城后,又搭起一座金光灿烂的“行城”,城墙是用布包着的木板构成的,周围两千步,木制的城楼和角楼也好像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一夜之间便在草原上建造起了一座城郭,草原牧民以为是神功,十里以外就顶礼跪拜,走路也不敢骑马。启民可汗为迎接场帝的亲临,将自己的行帐修饰一新,清水洒路,恭迎场帝一行到来,待场帝到达行帐后,还举行盛大的宴会,向场帝祝福敬酒。场帝大喜,即席赋“幸北塞”诗一首。皇后亦到义成公主的毡帐访问,畅叙亲戚相聚情谊。场帝赏赐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金瓮及衣物甚多,对特勤(突厥官号)以下也各有赏赐。隋场帝这次游幸榆林郡和亲至启民可汗行帐,成为内蒙古地区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各民族欢聚的盛会,出席盛会的有吐谷浑、高昌、高丽前来朝贡的使者,以及莫、契丹等部族首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