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纪
释义

成纪传说为古代伏曦出生的地方,历史记载为元代一县,位于今天水秦安和平凉静宁的交汇处,古书记载为陇山以西(现在六盘山),最为确切的是静宁的治平乡了。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

中文名称:成纪

行政区类别:甘肃平凉

所属地区:静宁县

成纪含义

1.古代伏曦出生的地方

2.汉代设成纪县,治今天水秦安县,古书记载为陇山以西(现在六盘山),县治在今天秦安县叶堡川。

成纪古城

古城历史

位于甘肃省静宁县境内的成纪古城,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成纪李氏的苗裔在历史上有皇帝25人、宰相29人、大将军52人、王公侯510多人,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20多位,太守、刺史、知府、进士、举人等不胜枚举。成纪李氏苗裔被正史立传者有600多人。

地理位置

成纪古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城址总面积33.6万平方米,城址为正方形,今存约14万平方米。整个古城址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上。如今在刘河村的村道、河滩和城址内,到处散布着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还有部分唐、宋瓷片。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年和1987年,在治平乡王沟村的4座西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各类文物500多件,其中有不少珍品,如蟠螭纹青玉璧、变体云纹漆耳杯、“司马源”铜印等。在古城西南1000米的王家沟庙儿坪西汉墓葬区,先后发掘秦汉墓葬5处,车马坑1处,出土了大量文物。

古城发现

唐开元二十二年牗734年牍,陇右大地震,成纪县被毁,县治南移至秦安县境内。宋治平四年牗公元1067年牍,名将郭逵又在成纪城废墟上筑治平寨。在西汉时期,无论军事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成纪县的地理位置都极为重要。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实在静宁县历代所修的地方志中均无记载,大型辞书中也未提及,直到1982年全国进行地名普查时,结合当地出土的秦汉文物,核对史实资料,参考一些学者专家的考证研究进行实地调查,才使这一湮灭千年的历史事实为世人所知。

欲了解李氏,先了解成纪

成纪李氏发源地

《李世民家世》的作者高世详先生,是静宁县土生土长的学者。他说:成纪古城,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这在史书里记载得很清楚,只是由于史书里的记载比较分散,几乎没有人系统地整理,再加很多人对陇西成纪这个地方不太了解,所以也就忽略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了解成纪治的准确存在,对研究李氏非常重要。

历史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两汉时期的成纪县,其位置也正在静宁治平。这套图集是我国目前关于历史地理研究较完善和较有权威的图集资料,价值很高,可信性也很强。按其二百六十万分之一的西汉图的直线距计算,成纪北距现静宁县城28.6公里,南距敬亲川牗秦安北牍36.4公里。按四百九十万分之一的东汉、三国图的直距计算,成纪北距静宁29.4公里,南距秦安49公里。究其方位里程均在治平附近。 兰州大学地理学教授冯绳武先生,在《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中说:“作为县治的成纪,从汉以来至少迁移过三次。据《后汉书·隗嚣传》注云:‘成纪在今陇城牗今秦安陇城乡牍县北。’据清人考证,此为‘治平成纪’,位于今静宁县西南葫芦河牗古陇水牍西岸支流南河上游名当亭川的治平乡。周宇文氏重建‘显亲成纪’位于今秦安城北葫芦河西岸支流郭嘉河谷地牗古名显亲川或阳兀川牍的金城里,唐开元中秦州以地震徙治于此。”综上所述,最早的成纪县治在静宁县治平乡的刘家河村东南约一华里处,即治平成纪。唐开元中因地震将秦州牗今天水市牍州治迁到显亲川,成纪亦由旧治小坑川牗治平牍移治显亲川,此为“显亲成纪”。大中后秦州州治,成纪县治一并南迁,依雄武城牗天水牍建秦州,州与县倚,此为“秦州成纪”。

误出秦州

从汉初到中唐,约900年时间,成纪在今静宁,从中唐到宋初230年成纪在今秦安,从宋初到元末约400年成纪在今天水市。1987年至1992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根据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考察和考证,1993年3月甘肃省政府行文公布全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时,确认治平成纪是汉成纪城并立碑保护。就因为如此,后来的人们只知道秦州成纪,不知道治平成纪,多数人也因此而错误地认为李氏出自秦州。

李氏从成纪兴起

本贯就是指一个人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高世详先生说,李广的七世祖李崇于先秦时曾任陇西郡守,李氏开始与陇上结缘。李崇的孙子李信为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据传李信曾居成纪,死后亦葬成纪。李信之后,李广的父亲李尚为成纪令,李广就出生在成纪。而且从李广父亲李尚以来,李广的家族就以成纪为根据地,迅速繁盛壮大,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举国望族。

1999年版的《辞海》注李世民父亲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注李渊:“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西南)”。《史记》、《汉书》记李广“陇西成纪人”。《晋书》载西凉王李“陇西成纪人,李广十六世孙。”《新唐书》记李渊“陇西成纪人,西凉王七世孙。”其实一提到李氏的渊源,人们就会想到陇西,高老师说,因为在历史上,陇西是李氏的郡望。“望出陇西”是千百年的传承。后来广布天下的李氏苗裔,说起自己的本贯,毫无疑问就是成纪。但是很多人误以为成纪是指秦州成纪,事实上治平成纪才是最早的成纪,也就是说李氏的发祥地在甘肃省静宁县境内。

据高世祥介绍,李氏居成纪后,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其代表首推李广,他的军功,在汉代边将中堪称第一,有“龙城飞将”和“飞将军”的美称。其次是西凉王李暠,他称雄西凉,被拥立为王,是兴家强族的重要人物。再次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建立的统一而强大的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再者就是李白,他是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誉中外的诗人、文学巨匠。这几位代表就是李氏扎根成纪、不断崛起的著名人物。

高世祥对李白祖籍的辨正

李白的祖籍在学术界多有争议,高世详先生指出,本贯和故居是不同的。因为一个人的本贯只有一个,而一个人的故居则可能是一处,也可能是几处,甚至更多。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刘大杰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所指出:“李白一生到处流浪,四海为家,容易使人发生错误。一般人把他的祖籍和他个人的生长地分辨不清,因此,异说纷纭。”这里的根本问题是要区分本贯和故居异同,歧说就不难消除了。

唐文学家李阳冰是将李白养老送终的人,是第一个为李白的诗结集并作序的人,也是第一个记述李白本贯的人。他在为所集李白诗《草堂集》写的序文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阳冰的记述十分明确,李白的本贯是陇西成纪,“蜀”是他逃归后的居处地。与李白交往甚密的开元进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绵。”唐元和年的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依据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而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指出:“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代孙也。”“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以上是唐代三位既记述李白本贯及流寓地的人,记述一致———李白本贯在陇西成纪。

另据高世祥考证,李白对自己的本贯多有表述。在《赠张相镐》中说:“白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可见李白认为自己与先祖李广同是陇西成纪人。在《与韩荆州书》中云:“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在所作《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题署“前翰林院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述。”以上三处李白均明示自己是陇西本贯,且属李广后裔。

历史名人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难封-论“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在汉匈战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被誉称为“帝国双璧”,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伟业,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但是,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些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却终未封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本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本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资本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本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五、“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因此,李广难封,只能怪自己。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然有卑微的骑奴身份,但是却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汉武帝慧眼识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质,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相关成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