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释义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于1966年成立,2002年4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2006年初进入中科院创新三期。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自建所以来,成都山地所承担并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2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出版专著近百部,发表论文2800余篇。体现我所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学决策中重要作用的22份专家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刊物采用,16份得到温家宝、曾培炎、黄菊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全所在职职工246人,其中创新体系人员117人,研究员42人,副研究员38人;现有自然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和岩土工程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岩土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治工程、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岗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27名,在学研究生151名,其中博士生85名,硕士生66名。

本所设有山地灾害与防治研究中心、山地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应用研究中心,其下属有8个研究室、2个实验室;另有山区建设与环境工程中心和应用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处成都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表层过程重点实验室”是中科院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委会、四川省地理学会挂靠我所,由学会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主办有《山地学报》、《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季刊))等重要学术刊物。

重 大 项 目

国家973项目 长江流域环境与水资源演化规律 贺秀斌

国家973项目 上游环境变化与产水产沙作用机制 崔鹏

国家973项目 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 邓伟

国家973项目 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 张信宝

产业化项目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口玫瑰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苏春江

科技部重大前期

长寿命核素在非均匀地质介质中迁移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朱波

国家基金项目

干热河谷退化坡地土壤干裂、地面蒸发与植物生长

杨忠

国家基金项目

粘粒含量对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强度变化的影响

陈宁生

国家基金项目

紫色土坡地硝酸盐淋失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朱波

国家基金项目

边坡锚固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

何思明

国家基金项目

泥石流形成区汇流机理研究

陈晓清

国家基金项目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侵蚀产沙响应示踪研究

张信宝

国家基金项目

分布式单沟泥石流预报模型

崔鹏

国家基金项目

泥石流土体启动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其降雨警戒基准值的研究

王裕宜

国家基金项目

流域侵蚀产沙的沉积物Cs-137解译模型

贺秀斌

百人计划项目

变化环境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王根绪

院方向项目

泥石流监测和预报系统研制

韦方强

院方向项目

泥石流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水电工程泥沙控制关键技术

崔鹏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科院开放站) 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

1961年建站,2000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 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主要 探索泥石流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泥石流的发生、 汇流过程及其发展演变趋势、泥石流成灾规律及 其减灾对策。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CERN)

1987年建站,1992年进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2001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该站研究高山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环境影响,高原隆起与冰川消长对高山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监测山地环境动态,预测区域环境演变趋势。

二滩金龙山滑坡观测试验站

1986年建站,主要探索滑坡中的变形观测、 预报的技术方法和建立相关理论,为二滩水电站 的建设、运营安全服务,积累了系统的滑坡形变 的系统观测数据和气象、水文、环境资料。

万县三峡生态环境实验站

1997年建站,隶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 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与监测系统。主要任 务是监测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对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及进行高效生态农业示 范研究。

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观测试验站

(CERN)

1980年建站,1992年进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是紫色土农业生态研究的唯一试验站。主要研究长江上游、西南丘陵区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农田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谋水土保持生态试验站

1992年建站,主要研究干热河谷环境退化 及其修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在干热河谷环境退 化、退化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植被恢复、节水农 业技术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九寨沟自然景观生态观测站

始建于1986 年。主要从事九寨沟景观生态形成与演变的基本特征、景观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建所前的雏形机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几经易名后于1989年8月实行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的双重领导,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并一直使用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的学科结构性调整和机制体制改革中,于1999年底被认定为资源环境基地型研究所,2002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2006年初,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于1963年2月责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助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前身)在成都筹建地理机构,暂作为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并于1964年3月正式成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加强西南“三线”建设,国家科委于1965年1月批准将地理研究所的有关研究部门一分为二调整到成都与西南地理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研究所”。为加强业务领导,国家科委又于1966年2月决定将“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

1970年7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下放到四川省,定名为“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由四川省科技局领导。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收回四川省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1987年10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989年8月,根据该所要求,决定对该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的双重领导,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并一直使用至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