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
释义 | 百科名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为山西省农科院下属的专业研究所之一,位于长治市北郊,始建于1942年,其前身为“晋冀鲁豫边区农业试验场”,先后23次易名,1979年改称现名。60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由一个农业试验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农作物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谷子改良分中心,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岗位专家。 基本概况主要从事谷子、玉米、小麦、大豆新品种选育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旱作农业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咨询、开发服务等。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近年来年承担国家、省、院(市)各级研究与开发课题 50 多项。先后完成重大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150 多项。累计推广面积 2 亿多万亩,创社会效益 74 亿元,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科研团队全所下设行政科室 8 个,研究课题组 13 个,开发实体 1 个,在职职工 141 人,退休职工 97 人,在职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 68 人,硕士生 17 人,博士生 2 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 59 人,副研以上高级研究人员 17 人,中级研究人员 28 人,初级技术人员 18 人。有 6 人在国外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 科研项目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研究出了“晋庄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王公庄旱作高产稳产配套技术”、“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技术”等一批在全国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最新研制的谷子化控间苗技术省工节本操作简便,是谷子栽培上的一大发明创造,对需要间苗的其它小粒作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旱地玉米“113”生化调控节水简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创造了山西旱地玉米的高产纪录;“长6878旱地小麦高产技术”创造了山西乃至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单产最高纪录。 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模拟谷子的长、短光照处理,对谷子的光反应特性和温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谷子的生态适应特点,主持完成了全国谷子生态区划和山西省谷子生态区划。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对影响谷子生长的谷瘟病、白发病、黑穗病、钻心虫等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种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研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建立了谷子无性系变异繁殖体系,初步掌握了谷子的转基因方法和鉴别方法,创制了抗真菌病的谷子种质;分子标记研究,进行了谷子种质的DNA多态性分析,为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研究出了小米系列饼干和神农牌优质小米,正有待于大力开发。 研究成果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根据生产要求,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谷子品种有:晋谷1号、2号、3号、13号、14号、15号、16号、19号、22号、27号、30号、32号、35号、鸟谷870、长谷2号、4号、长生04、06、07、长0301、长农0302、长农35号、36、38号、39号、长杂谷2号等26个品种,其中晋谷16、22、27、35号、长农35、长0301,长生07为国审品种,晋谷1号、2号、14号、16号、长农35号等年推广面积都超过了百万亩,分别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二等奖。近年选育的晋谷35号、长农35号、36号、长谷4号等新品种获全国一级优质米,长杂谷2号谷子杂交种的成功选育实现了我国中晚熟区谷子杂交种的零突破,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玉米品种是:晋单1号、4号、20号、23号、25号、26号、29号、30号和长早3号、6号、7号、长单33号、43号、46号、48号、长玉16、18、19、潞玉5号、13号等20个新品种。晋单29号推广面积100多万亩,潞玉13号通过八省市审认定,为我国西南地区骨干推广品种,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玉米新品种。 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也取得明显成效,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品种为:晋麦6号、15号、24号、27号、42号、53号、62号、63号、长5212、6878、6154、4640、5383、6359、6452、4738、长治5608、5079、长麦6686、6135等20个品种,其中晋麦42号、63号、长6878、6154、4640、6359、4738同时通过国家审定;晋麦15号、53号、63号、长6878年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晋麦63号、长6878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省审定大豆新品种晋豆001、003、006增产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