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释义

《山东省志·供销合作社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1995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 章、节层次划分,全书共设4篇,内容依次为组织机构、业务经营、教育科技、企业管理。志书上限始自1921年,下限到1990年。

山东省的合作社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前后曾试办垦殖协社、运销合作社、蚕业组合等合作社组织。1929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设立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山东省合作社暂行章程》,组织推行合作社。到抗日战争前夕,全省合作社已具有相当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侵占区由伪新民会强制推行合作社,目的是倾销日货、掠夺中国资源,进行奴化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1939年8月,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蓬莱县北崮乡建起了第一个消费合作社。之后,消费、生产、运销、信用等各类合作社迅速在各抗日根据地发展起来。 到1941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合作社发展到1439处,到1945年发展到4926处, 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军民生活,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解放区供销、消费、生产、信用等各类合作社蓬勃发展,1949年底,全省已有合作社7763处,3个行署、4个省辖市、16个专区,都建立了合作总社; 在154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建立合作总社135处,并建立渔业合作总社7处、 水利推进社1处,全省初步形成了上下相联的合作社网络,成为农村主要经济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 合作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6月,山东省合作总社成立。到1952年末,全省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合并、发展为2522处,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点发展到1.3万个, 职工总人数由1949年的1.5万人发展到7万多人,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主要渠道。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确定以县辖区为单位建社的原则,基层供销合作社调整为1224个,经营网点进一步扩大,职工总人数达到13万多人。期间,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开展购销业务,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引导小生产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完成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全省供销合作社并入国营商业。基层供销合作社于1958年12月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 1959年4月又将供销社全部收回,改为国家的基层商店, 业务上由商业局领导。1961年8月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恢复原管理体制。 到1965年,全省供销合作社购销总额达到48亿多元,比合并前的1957年增长17.3%。“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陷于瘫痪。1970年1月,全省供销合作社再次被并入国营商业,大量砍掉了合作店(组) ,形成国营商业单一的流通渠道, 商业网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1975年7月,山东全省供销合作社恢复了1965年的管理体制,把支援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放在首位,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被列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近10年的体制改革,全省供销合作社自下而上恢复和健全了民主管理的组织系统,入股社员扩大到农户总数的90%以上,社员股金发展到3.1亿元,为体制改革前的9倍;新增固定资产38.28亿元,总值增加到46.45亿元,成为拥有8万多个经营服务网点和与购销业务相适应的经营服务设施, 拥有49.3万职工的经济组织。1981~1990年商品购销总额2717亿元,相当于1971~1980年的4.8倍,实现利润25.3亿元,向国家上缴利税34.2亿元, 均比改革前的10年增长3倍多。购销总额和向国家上缴利税额,均占全国供销合作社的10%以上。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