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省志·电子工业志 |
释义 | 《山东省志·电子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正式出版于1995年。全书以篇、 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8篇。依次为广播电视工业篇、通信与雷达工业篇、电子计算机工业篇、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制造业篇、电子元器件工业篇、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工业篇、科技与教育篇、管理篇。上限按各门类追溯本源,下限断至1988年。 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只有少量的电信维修制造业。解放前夕,在国民党统治的青岛等较大城市,有一些私营电料行,从事收音机和电台的修理、装配业务。在济南市,有一个国民党军联勤总部兵工署的电信分厂,维修国民党军队的通信器材。 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电信事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不断发展。1945年,胶东军区建立电器厂,生产部队急需的干电池和汽车蓄电池。1946年10月,华东军区三局材料股扩充成为滨北通信材料厂,修理部队手摇发电机、小型发射机、交换机、收信机、电话机,试制干电池,改制小型收发报机。1948年9月济南市解放,市军管会无线电部接管国民党联勤总部济南电信分厂,改名为华东工矿部济南电器修造厂。1948年底,华东军区将直接管辖的5个工厂合并组成博山电器总厂。 1950年4月, 按照华东工矿部的决定,济南电器修造厂全部搬迁到南京,并入南京无线电厂、 南京有线电厂等企业。1951年2月,博山电器总厂撤销,博山电机厂、博山电池厂为各自独立的工厂。其后几年,山东电子工业开始装配电子管收扩音机,试制、生产舌簧扬声器等电子元件和灯泡。 1958年到1962年,机械、广播、科研、轻工等部门,先后组建11个电子企事业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工学院等院校也开展了半导体技术和电子部件与整机的研究试制。新增产品有电子仪器、绝缘材料、真空整流二极管、单晶硅材料和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及硅整流元件等。 1962年,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山东电子工业获得初步发展。1965年10月,省机械厅设立无线电处,统一管理全省电子工业。济南、青岛、潍坊、淄博、烟台等市相继组建市无线电工业公司、电子工业厂点等,山东电子工业迅速兴起。 1965年底,山东电子工业厂点发展到41个,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除电子元器件外,已能批量生产晶体管收音机,试制生产微电机和电子测量仪器与专用设备。山东已成为全国半导体器件和硅单晶材料的主要产地之一,半导体分立器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8%。 从1965年山东唯一的四机部所属电子工业企业济南无线电绝缘材料厂迁到陕西后,山东电子工业不再有中央企业作依托,主要依靠地方企业自力更生,逐步发展。 1966年至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山东电子工业受到严重的挫折,但因电子系统广大职工的抵制,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与产量仍有较大发展。 1969年10月到1971年,山东电子工业重点抓了“小三线”“动员线”的建设和军用电子产品的试制与生产。“小三线”电子工厂全部建在山区,许多军用产品属于全国重复布点生产,致使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造成一定的浪费。这种局面,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逐步得到克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山东电子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4年9月,成立山东省电子技术开发应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各行业推广应用电子技术。经过实行体制改革,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保证了全省电子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到1988年全省165个电子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并不断完善承包责任制,主要产品有雷达、通用无线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传真机、电视机、录音机、微型计算机、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推广应用产品、电子元件、黑白显像管、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测量仪器等。山东电子工业为中国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核潜艇等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电子计算机、雷达、光电输入机、穿孔机等配套设备和一大批高可靠元器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198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的华光牌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