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都府
释义

中文名:成都府

类型:古代行政区划

诗歌:杜甫的《成都府》

创作年代:唐代

简介

成都府,古代行政区划,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设,两宋延续之;元朝改为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成都府,清代延续至民国初。辖境东起今四川省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西至邛崃山、及仁寿、崇州等县市,北至安县、茂县等县,南达内江、井研等市县。明清为四川省会。1913年废。

历史行政区划

概述

成都府,古代行政区划,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设,两宋延续之;元朝改为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成都府,清代延续至民国初。辖境东起今四川省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西至邛崃山、及仁寿、崇州等县市,北至安县、茂县等县,南达内江、井研等市县。明清为四川省会。1913年废。

沿革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罢京号。治成都县、蜀县,乾元元年(758年)改蜀县为华阳县。唐设剑南西川节度使驻此。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县、温江、双流等市县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设立成都府,为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成都路,属四川行省。

明初,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又改置成都府,属四川行省。1376年(洪武九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属之。治成都县、华阳县。明代先后管辖: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资县、内江县、安县、蒙阳县等。

清代仍府治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下辖: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今四川省金堂县)、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区)、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崇义镇)、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区)共3散州。

1913年废置。1928年设成都市,为四川省会。

杜甫诗歌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成都府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作品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此诗真实地刻画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风格古朴浑成,有汉魏遗风。全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奇险之笔,只是将诗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迤逦写出,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耐人咀嚼。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它表面上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读者吟咏再三,就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荡着的感情波澜。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一个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但见大江东去,他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写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转悲为喜。但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着数不清的忧国伤时之情。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读者可以看到,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

作为纪行诗,这首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之日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下面写“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都是赋中兼兴。最后写“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一一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同时也使人觉察到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杜甫此篇正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十九首》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高处正在于此。

作者简介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