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峪村竹马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沙峪村竹马 所属地区: 北京 · 怀柔区 遗产编号:BJⅢ-9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怀柔区渤海新镇政府 遗产级别:市 概述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 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化由头马暗示。可变出“圆场”、“四方斗”、“打香道”、“编寨笆”等图案。舞蹈动作则以跑为主,要跑出戏曲中圆场的感觉,加之马鞭的挥舞,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激情,很具观赏性。在队形变化的间隙,演员们在乐器伴奏下唱出动听的歌曲,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用戏曲锣鼓点控制节奏,渲染气氛。笙、唢呐等吹奏乐在队形变化间隙为演唱者伴奏,起缓冲调节的作用。歌声与舞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清末的鼎盛期到1949年的逐渐衰落,然后到“文革”期间的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村里的老艺人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又恢复了花会表演,但也仅维持了几年便又中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加之自身传承的原因,沙峪村“竹马”在近十年没有表演,生存面临危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