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县肩头棚 |
释义 | 沙县肩头棚概述沙县肩头棚 又称肩膀戏(沙县民间称“肩头坪”,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时写作“肩头棚”),该戏起源于清朝末年,相传为沙县民间艺人连细狗首创,沙县肩膀戏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是闽中沙县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艺术特色表演时由3~6岁的小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和手部及头部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上下两人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演技奇特,戏路宽广,唱腔多为民间“花鼓调”、“调兵调”等,同时吸收了南词、土京戏等曲调,唱腔动听、场地不拘,舞台或露天广场或走街串巷,均可表演,是我国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历史渊源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班竞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造一种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剧目。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 主要剧目有《花子过关》、《小放牛》、《补缸》、《四郎探母》、《平贵别窖》等。 主要剧目表演剧目有传统的《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姑嫂打渔》、《卖草垫》等,新编剧目有《猪八戒巡山》、《济公扮新娘》、《八仙聚会小吃城》等, 《花子过关》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讲述梁山好汉燕青、时迁、孙二娘和顾大嫂,乔装打扮,与守关县令机智周旋,顺利过关的故事。 《小放牛》以对唱的形式,描述了牧童在放牛时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时的情景。 《补缸》演绎一补缸师傅为一俊俏的大嫂补缸,心猿意马,有意将缸敲破,引发纠葛,补缸师傅信守诺言,照价赔偿,博得大嫂欢心。 荣誉榜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县肩膀戏团参加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 2001年10月在湖北荆门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