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成华区 |
释义 | 概述成都成华区 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区即五城区之一,成华区在历史上曾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故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命名为成华区。 概要 成立日期:1991年1月1日 面积:110.6平方公里 人口:58.1万人 行政区划: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猛追湾街道): (按音序排列) 保和街道、二仙桥街道、府青路街道、建设路街道、龙潭街道、猛追湾街道、青龙街道、圣灯街道、双桥子街道、双水碾街道、桃蹊路街道、跳蹬河街道、万年场街道、新鸿路街道。 地 貌成华区地处成都平原,成都市东北部:幅员面积109.27平方千米,位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1′。区内地域平坦,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的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 交 通成华区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北部,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区位优势突出,被誉为“成都未来之精华”,是成都中心城“东大门”,成德绵、成渝经济区支点和成新青、成龙走廊主要起点。拥有3个客货集散枢纽,即成都北站(紧邻成华区)、成都东站、成都新客站;4条高速路起点,即成绵、成南、第二机场、成渝;4条客货铁路,即成绵乐、成渝、达成、成昆。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支撑,次干道、新社区道路为补充的路网布局。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快速路、主干道与中心城及周边其他区县进行快速联接,对内主要通过服务性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路实现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的交通联系。截止2010年底,区内公路总里程190.164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57.6千米,省道5.9千米,城市道路总里程246.19千米,现状道路线密度2.26千米/平方千米,客货停车场247家,提供26307个泊车位。 历 史成华区区境为古蜀国地,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至1990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其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因其境域在历史上主要为原华阳县和成都县的部分地区而得名。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区域几经更名、划分,于1953年5月20日将原成都市第一区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1960年2月18日撤销成都市郊区,设置成都市金牛区;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划原东城区的部分街道和金牛区的部分乡村组成城乡结合、城乡互补、城乡一体化的新城区。 山 峦成华区境内东北部有斧头山、磨盘山等浅山多座:山峦植被丰茂,主峰均有林木生长,部分山峦有古树名木、珍稀花卉,构成了特有的景观。其中斧头山为人工饲养大熊猫、小熊猫繁殖园区,磨盘山为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874?934)的陵墓所在之地。 区域东部浅丘海拔低于300米,近年来城市建设进度加快,相对高度减低,山峦基本特征正逐步消失。 生 物成华区土质肥沃,区内水资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多样。种植业和饲养业以农畜牧为主,达1100余种。其中栽培植物上千种,饲养动物百余种。成华区是成都市蔬菜、肉、蛋、奶、鱼、禽等鲜活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河 流成华区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区内3条河流都源于岷江:府河沿成华区南部地域奔流,绕区境流域长3.8千米;沙河纵贯区内长达15千米;东风渠流经成华区,主支渠约20千米。成华区水丰地润,农业灌溉网络密布,农业收成无旱涝之忧。 水 利成华区水利条件优越,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全区有小型水库3座,堰塘821口,固定提灌站67个,蓄引提水量近510万立方米。流动喷灌机214台,自压半固定喷泉1处,灌溉面积近11公顷。有装机容量225千瓦的小水电站1座。地下水的天然储量为4140.2万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 气 候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温暖湿润,季节分明。区域内多南风或北风,少有东西风。风力多为1?3级,偶见4级以上大风。年平均温度约16.4℃;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300毫米,其特点为春旱少雨,夏热多暴雨,秋季温差变化大、且多连绵雨。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042小时,年日照率为28%。 旅 游成华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按区域可划分为府河、沙河、北山、东山四大景区。西南面的府河沿区境长度达3.8千米,沙河由北向东流程逾15千米,东风渠绕山峦、丘陵流淌,婉蜿蜒蜒20千米,洋溢着成华区的风华灵秀之美。成都大熊猫繁殖生态公园、昭觉寺等园林、史迹建筑各具特色,尽显成华区的自然丰饶和历史文化底蕴。其主要史迹有后蜀皇帝孟知祥陵墓、合川马门溪恐龙骨架化石;公共园林有新华公园、游乐园、动物园等省、市重点游览胜地。 人口分布2006年末,全区总户数219503户,总人口615742人,比上年增加6368人,增长1.1%,户均人口为2.8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615742人,无农业人口;男性人口为323505人,女性人口为292237人,性别比为110.70:100,18岁以下、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2.92%、31.51%、37.86%、17.71%。全年出生人口3572人,人口出生率5.8‰,比上年减少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28人,人口死亡率3.3‰,比上年减少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5‰,比上年减少0.3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9.8‰,比上年减少11.7个千分点。全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他民族按数量依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满族、土家族、羌族等。 民族迁徙成华区的民族迁徙也是以汉族为主,清朝以来本区人口迁徙有两次是较大的。一次是清朝初期客家人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迁徙来区定居务农的约8万人;另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及沿海搬迁到区内兴建工业基地的产业工人达10万余人,两次大的迁徙提升了全区农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民俗生活文化也出现了多元化方式,对区内经济等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要景点:昭觉寺、成都大熊猫繁殖基地、新华公园、成都游乐园、成都动物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