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趾心颅跳鼠 |
释义 | 形态特征体形小,体长不超过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两倍左右,尾毛稀疏,尾鳞可见,尾端有稀疏束状长毛,尾末毛特长,稀散放射排列,尾基于夏秋季因皮下脂肪积累而变粗。后肢比前肢长,后肢三趾,趾下具长毛,形成刷状毛垫。上门齿前无纵沟,触须特别发达,成束斜向后侧。背毛土棕灰色或灰红棕色;头部淡沙黄色;体侧较背毛色浅;腹及前后肢毛色白;尾浅灰棕色,尾上部较尾下色深,尾末端毛灰褐色,尾端向外散射的长毛白色污黄。头骨结构特异,颧弓不向外扩张,其前部(上颌骨之颧突)特别宽,由其腹面伸出一尖长的突起,其长度显著超过颧弓后部长度之半,听泡发达,听泡及乳突部特别扁平,并强烈向后延伸,超出枕骨大孔后缘,两侧乳突部几相接触,因而在头骨后缘中央形成一窄槽;鼻骨明显超过上门齿前缘;顶间骨异常狭小,其长明显大于宽;鳞骨伸出两条细长骨支,一支沿眼眶上缘达泪骨;另一支向侧伸展在外听道上;硬腭后缘远超出上臼齿列最后端;下颌骨宽而短,后端向外沿水平方向伸出一板状突起,喙状突很小。 生态特征三趾心颅跳鼠为亚洲中荒漠地带特有种类,分布范围较窄,栖息于覆盖度极低的红柳,盐爪爪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及大风通道而有流沙的地方或戈壁、沙丘,数量较多。洞道短直,结构简单。1982年在敦煌鸣沙山,偶见一洞,长约30-40厘米,洞口径3-4厘米。四月底开始繁殖,五月发现孕鼠,每胎3-4仔。黄昏及夜间活动,冬眠。以植物茎叶及种子为食。也猎食鞘翅目昆虫。天敌为鼬类。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于甘肃敦煌南湖和鸣沙山、内蒙古西部、新疆塔里木盆地;国外分布于蒙古外阿尔泰戈壁。 防治方法可采用化学防治和人工捕打两种灭鼠方法。采用化学防治时,用毒饵或熏蒸的方法都可收效。人工捕打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挖洞法;二是火诱法:在其密集地区,无月的夜晚,点燃火堆,当跳鼠发现火光后即会前来。此时,人们可手持树枝等工具紧贴地面横扫其足,使其腿部受伤,不能跳跃,乘机捕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