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业惑乱 |
释义 | 【三业惑乱】 日本江户中期,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有关宗义安心的诤论。起因于宝历十二年(1762),功存主张的三业归命说──众生为得救,须以身口意三业归依阿弥陀佛。所谓三业归命说乃学林(新义派)的主张;以安艺为主的在野学者(古义派)则以‘自力非正义’批判之。二派各以功存的《愿生归命辨》、大瀛的《横超直道金刚錍》为代表。由于诤论愈演愈烈,以致幕府也介入其中,且于文化元年(1804)将智洞(新义派)、大瀛、道隐(古义派)召至江户,以裁决正邪。审问中,智洞、大瀛病殁。三年十一月四日,宗主下‘御裁断御书’,以古义派为正义,统一宗意。 附︰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十五章(摘录) 在关于安心异义的纠纷中被称为最大的纠纷,是西本愿寺所谓的‘三业惑乱’。所谓‘三业惑乱’,是由功存发起的,而到智洞时达到顶点。功存是越前人,道心素坚,行仪严正,经常以亲身行为启导后进。当时在越前有倡导所谓‘不凭秘事’的邪义教说,妄说在他力真宗当中不能有归佛的思想。功存为了驳斥这种邪说,写了《愿生归命辨》,大力主张‘三业归命’之说。这就是所谓‘三业安心’。因为功存的‘三业安心’虽看到邪徒偏离正道,但却不知自己也陷于极端,所以诘难他的人很多,陆续地产生了《疑问六条》、《兴复记》、《归命本愿决》、《正伪辨》、《正伪后篇》、《抉腹篇》等书。然而功存在明和六年(1769)担任能化之职,掌握本寺学林全权以来,内拥法主,外通官府,能在十年喧嚣的驳论声中保全职位。 宽政八年(1796),功存去世。第二年,智洞继承能化职务。智洞是美浓(在今岐阜)人,智略才学皆超过功存。他在就职那年,于学林内宣讲《大无量寿经》,继承功存的观点,主张‘三业安心’之说。尽管各地群起反对,但智洞依仗他的才学智略,而且下面又有义霜、大鲁、正运等八名杰出弟子,还极力迷惑本寺的任职者,后来竟把起来反抗的人统统逮捕,决心要使真宗的教旨发生一个大的变革。然而由于道隐、大瀛二人,特别是大瀛的努力,使智洞的目的没能达到,大瀛最初写了十六条质疑给学林,又著述《金刚錍》三卷,措词深刻,能暴露出智洞邪说要害,对是非的判断已近于决定。此时学林的压制,反而助长了各地反抗的气焰,他们或是闯入本山(西本愿寺),或是向地方领主控诉。幕府虽然向西本愿寺下达镇抚之令,但西本愿寺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最后把此事上诉二条城官府。 于是,两派的首领被召到二条城,让他们对面辩论,后来幕府又把他们调到江户审问,下令把智洞及其徒义霜等人处以流罪或是驱逐出去,这样,事情才平定下来。此时是文化三年(1806)。从《愿生归命辨》开始问世到此时共四十三年;从智洞把纷争扩大至此时也经过了十年。其宗本来就是以‘一念归命’的他力信心作为从开祖亲鸾以来宗义的核心的。智洞从权势利益的目的出发,私断宗义,违背祖训和师(僧朴)说,因任职关系采用功存的教说,力陈‘三业安心’之说。这是这次纠纷的主要原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