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阳区志 |
释义 | 《城阳区志》始修于1999年6月,2006年12月第一版,2007年1月第一次印刷。该志上限始于1994年建区,个别内容适当上溯,上溯内容都是域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或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事物。下限止于2005年末。 基本信息城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兆田 主编 唐德洲 副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年 2000册 1516千字 820页 498.00元 ISBN 7―101―05172―3 图书简介全书除总述、大事记外,共设29篇,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工业、对外经济贸易、商贸业、农林牧业、海洋与渔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电、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综合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政法武装、民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体广电、医药卫生、精神文明建设、文物古迹名胜、民俗宗教、方言、人物。 内容介绍城阳区地处青岛市市区北部, 是进出青岛市的北大门。位于东经120°07′ ~ 120°34′ 、北纬36°111′ ~ 36°224′ 之间。东依崂山区, 西临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南接李沧区,北与即墨市毗连。区境东西最大横距41.5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 公里。海岸线全长91.65 公里, 全区总面积553.2 平方公里。2005年, 全区总人口468835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29204人、女性人口为239631人,人口密度为842人/平方公里。 1994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阳大地日新月异。中共城阳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为主题,以突出经济国际化、城市园林化、社会现代化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城阳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在山东省县、市、区位居前列。至2005年, 城阳区生产总值达到3212037万元,是1994年建区时的10.4倍, 年均增长23.7%;人均GDP达到68887元(8494美元),是1994年的9倍,年均增长22.3%;新体制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099万元, 比上年增长21.2%,是1994年的10.5倍;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29267万元,是1994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9.8%。 从2004年开始, 围绕青岛市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要求,全区坚持以优化经济布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优化东部、突出中部、开发西部”和“强化第二产业、扩张第三产业、精化第一产业”的发展战略, 突出发展重点区域、路域、流域,强化产业链招商,促进了全区工业布局重心的西移,产业集群化发展也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14129万元,是2000年的3.5倍,并形成机械、石油化工、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材料等六大主导行业,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82%,各行业的比重分别为24.1%、21%、12.6%、12%、11%和1.3%。全区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1994年建区后, 作为农业支柱产业的渔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到199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0278吨,渔业总产值达到115274万元, 占全区农业总产值53.6%。1998年,为进一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国家对海洋捕捞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对捕捞船只、马力和捕捞产量进行控制。从1999年开始,全区围绕培植水产业,大力调整养殖结构,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72900吨, 同比增长10.2%;渔业总产值达到126558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3.2%。2000年后,全区渔业在保持海上捕捞渔船马力、产量零增长的基础上, 重点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大水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基地,如红岛杂色蛤养殖基地、流亭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基地、上马桃源河千亩荒滩养殖基地、红岛条斑紫菜养殖基地等,渔业生产连续4年保持了增产增收。截至2005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16108吨,是1994年的3.7倍;渔业总产值达到189670万元,是1994年的3.1倍,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0%。 1994年,根据青岛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城阳区确定了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和青岛市北部城市中心的目标。2003年,全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制定了市容环境、燃气发展、供热等20余项专业规划, 实施了城区功能规划,将城区分为10个片区。到2005年,全区重点区域、重点路域、重点流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100%,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覆盖率70%以上。 1994年建区后, 全区兴起修建公路的热潮,公路建设的重点由修建一般道路转向建设高等级公路。1995年,域内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建设相继展开,国道、省道也进入全面拓宽、改造阶段。“九五”期间,随着全区经济的发展, 公路交通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到2000年,全区形成了一个以国道、省道为依托,以县道、乡道及镇村道路为基础的公路运输网络系统, 成为青岛市公路交通主要枢纽, 在全国行政县(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 村村通客运车”的目标。 域内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贯穿全区的胶济铁路在域内设有城阳和女姑口客货运车站,年货运量达5万吨,旅客平均日流量300人(次);位于域内的流亭机场是山东省最大的国际机场,拥有国内航线80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年达555.04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12.34万吨。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密切了城阳区与国内、国际的联系,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