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厢
释义

名词城厢

【词目】城厢

【读音】chéng xiāng

【释义】靠近城的地区。亦泛指城市。

【出处】《明史·食货志一》:“在城曰坊,近城曰厢。” 清·王韬《瓮牖馀谈·星陨说》:“随有小星无数,约计万余,从东南陨於西北……城厢内外,万目共瞻,咸啧啧称异焉。”

【示例】《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城厢出了盗案,是老兄们负责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到了下午,那救生局招人认尸的招帖,已经贴遍了城厢。”

古镇城厢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

“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在青白江城厢镇东街的绣川书院里,这对横批为“人文蔚起”的楹联已静静地注目了这个古镇100多年。

“你看嘛,过去这古镇四周都有护城河,规模那绝对是按县级修的,而且4个城门上都有带‘帽子’的门楼。”说起古镇,老城厢们都能给记者说个三四。”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古镇经历了建到拆、拆到建的艰难过程。记者昨日获悉,经过近1年时间的打造,城厢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西街打造已完成,让西街900年县城的城池风貌和古城街道格局尽显。多处极具稀缺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古代政治的缩影”县衙门、道教名刹三清观、陈家祠堂等都以崭新的面目示人,为城厢古镇的保护开发揭开了序幕。

古镇·金堂县衙

建筑结构宏大 建筑工艺精美

随便拉住一个城厢人打听古镇的古街,他们脱口而出的必定是西街。记者就被无数次告知,如果不去西街,就等于没有到过城厢。步入长约280米的西街,让人仿佛回到了从前那遥远的时代。

刚步行10米,右手边高约五六米的“金堂县衙”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打听才知道,坐北朝南的县衙是清代建筑,附属的建筑还有监狱。民国时期,县衙为金堂县政府所在地,政府各科室均设于内。新中国成立后,金堂县政府迁走,这里改建成为城厢幼儿园,大门仍为清时衙门。西街中部的陈家祠堂刚挂匾不久,成为古镇西街上最大的亮点,也是目前游客最为集中参观的景点。这个具有清代客家风格的祠堂占地近3亩,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共三进院落,目前已对游客免费开放。其整个祠堂建筑结构宏大,建筑工艺十分精美。

古镇的老人陈问渠经过走访古镇80—90岁的老人“口碑”资史,回忆出了古镇的38座祠堂,而如今尚存,保存完好的仅有陈家祠、盖宗祠、曾氏祠、沈家祠。记者在曾家祠内看到,传统的四合院小青瓦木结构建筑,门柱、主梁、屋脊等保留完好,图案可辨。与城厢中学相通的大门高大宽敞,非常气派。

古镇·人文蔚起

自古文气充沛 家家娃娃读书

“城厢这个地方,自古就文气充沛。曾经是金堂旧县城,仅在抗战期间,这个小小的地方就有4所小学、1所初中、两所高中、1所大专。”城厢古镇的老居民何寿老先生说起自己的故乡滔滔不绝,“这个地方,家家都要把娃娃送去读书,即便再苦再穷。城厢那时候不出镇就可以从小学读完大学。”

也许是千年古镇存留下来的人气和文气熏陶和感染着一批批后人,从城厢的大院、城厢的祠堂、城厢的名刹古寺旁走出了许多名人,他们的成名也让人们对城厢刮目相看。其中《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的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 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

槐树街的街口在城厢镇西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可就在这条两百来米长、七八米宽的小街上,住着余、范、何三大户人家。从这三户人家里,走出过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著名诗人流沙河、还有成都大学的前校长何寿。

城厢尚存的大院如今多数已破败。记者在槐树街热心居民的指点下 ,找到了20号和21号里的米家花园,这个始建于清代的院子,如今住着21户人家。记者依稀还能看得见四合院庭院式建筑布局——分主房、厢房、书房等,功能合理,分工严谨,房内装饰、雕刻保留较完整。院里的老人介绍,这个四进式的房子以前还有荷花池、假山、绣楼,占据整个槐树街三分之一的面积,但如今已被毁坏太多。

槐树街尽头的“如画楼”是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的老宅子,他的后人何寿老先生从成都大学退休后有1/3时间居住在城厢。“城厢有祖先留下的基业,如画楼就是我曾祖父在清朝中期修建的。”何老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他和爱人把这里的一切收拾得井然有序,庭院格局保存完整,与周围尚存的破败古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记者去探访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旧居余家花园,遗憾的是大门紧闭。透过门缝,里院10米外的一扇防盗门锁住了穿斗结构的木制老屋。

古镇·绣川书院

砖木建筑结构 培育许多名人

绣川书院位于城厢镇东街,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书院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均为砖木建筑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清道光10年,时任金堂县令吕伟崃在书院修建了考棚。1964年考棚被拆除,改作城厢中学操场。记者了解到,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书院,还有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111号)其故居尚存及其梅兰步云书院。在七八百年间,培育了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近现代史上有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如今在保存完好的书院里喝茶、静坐或冥想仍不失为一种享受。

古街上的罗大爷对记者说:“绣川书院在成都的古镇里绝对是难得一见,如果可以像阆中古城里的贡院那样还原明清时期的讲学和乡试考场布置就太好了!”

古镇·名刹古寺

全国罕见现象 武庙高于文庙

在西街西端头,记者看到了修葺一新的“三清观”。观里的守护人告诉记者,这座始建于1612年的道观由当时城厢镇富豪出资修建,占地近1000平方米。这个建筑正门位于南面,得从戏台下面柱阵中间进入,有较大内庭空间,站在院内可以看见百年老戏台。

坐落在城厢中学校舍内的明教寺,距今约12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仅存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建筑——觉皇殿。在东街的老粮站内,记者看到了始建于嘉祐2年(1057年)的文庙,现仅存大成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由于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一直受到围墙的保护。城厢中学内的武庙建于清嘉庆9年(1804),修建历时5年,耗白银100万余两。“关羽专祠为三进院落,一进是彩台、东西辕门、仪门;二进院落由仪门到月台上;三进院落则为月台东西厢房和正殿构成一个院落。”武庙高度为12米,超过高度为11.1米的文庙,虽然相差不到1米,但这种武庙超过文庙的现象全国罕见。

古镇·打造前景

由点及面打造 让古镇古味浓

“古镇的西街打造已经告一段落,下一步随着城厢中学的迁出,明教寺的打造将被摆上日程。”城厢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西街打造的基本结束,城厢古镇的保护开发由点及面地开始了。“先是一条街,再是一座庙,把每一个小的细节做好。”

记者看到,东街的规划已经出台。据悉,依托城厢镇境内的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明年将启动建设。城厢镇看中了物流园区从业人员及园区客户及来往商务人员这一目标群体,做出了一个按“勺形”布局的古街规划。据介绍,“勺心”部分是以绣川书院、武庙、明教寺、家珍公园、家珍纪念馆、寿佛寺为主要景点的核心旅游圈;“勺柄”部分则是以经营特色旅游纪念品、民间工艺品为主题商铺的特色“百米旅游文化带”。

目前,家珍公园已开始全面整修。公园西侧的寿佛寺也在大修之中。

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应金华先生2005年为城厢镇编制古镇“保护规划”时曾表示:城厢镇作为以前的县城,留下许多古迹,虽然这些年来损毁严重,但历史信息还大量存在。“如果一堵墙已经拆了一半,就把另一半保护下来。放在那里,保留着,都是好东西。”

城厢概况

莆田市城厢区,亦称荔城,位于兴化平原中部,自古为兴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县历史,现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南连闽南三角洲,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西通闽西北,总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自古是货物的集散地,商旅必经之途。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盛产亚热带名果。有举世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故居(雷山巷110-111号)。

政治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人类在五、六千年前已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的泥质软陶、灰砂陶、红砂陶、黑砂陶等,属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范畴,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遗址和仙游县园庄乡溪尾山遗址是典型代表,发掘和采集到这样丰富的几何印纹硬陶和磨光石器如石奔、石戈等,这些与昙石山遗址上层相似和黄土仑文化相似,是青铜器时代遗址,莆田市几十处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昭示了远古时代闽族人在本地创造印纹硬陶历史的辉煌。西汉古遗址,有白沙镇的越王台,榜头镇的鸡子城,钟山镇的蛇湾城等,反映了西汉时期闽越国人在这里的军事活动。

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南朝陈光大二年(568)、隋开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县,均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州)。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八年(983)治所迁莆田县,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沿明制,清末属兴泉永道。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属闽侯专区(驻地迁莆田县),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划闽侯县归福州市。1983年撤莆田地区,划福清、平潭、长乐、闽清、永泰5县归福州市,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

现辖两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15个居委会。

自然环境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城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滟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湄洲湾。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众多优势和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南接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水深港阔,风平浪静,不冻不淤,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具有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妈祖文化独特,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妈祖文化发源地,岛上的妈祖祖庙被誉为东方“麦加”,历来以一种独特的信仰牵系着海峡两岸同胞,是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气候,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是本市气候的一大特征。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5%。日照时间从山区至沿海逐步增多。气温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降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无霜期年平均达316天至350天之间。

绝大部份土地,适宜农业生产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境内还蕴藏丰富优质的矿石资源,主要有叶脂石、花岗石、高岭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赐封的久负盛名的花岗石“华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现已探明可开采出口的花岗石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早在3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已有从事耕耘、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宋时期,境内筑堤建陂,围垦造田,灌溉耕地,先后兴建泗华陂、木兰陂,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明、清至民国时期,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49年前,城厢工业极为落后,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工厂。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工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但由于长期处在备战前沿,工业底子薄,经济依然落后。改革开放后,城厢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城厢建区时,全区工业产值2294万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增长24.3%,三次产业比例为12.4∶54.1∶33.5。财政总收入3.82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级收入1.86亿元,增长51%。工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亿元,增长33.5%,产销率达97.2%;创税利3.2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46家,其中亿元企业达15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21.4%。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30.52万平方米,增长7.5%,销售额6714万元,增长11%,居民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餐饮等方面的支出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2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增长9.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个,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5916万美元,增长45%。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从上年的270万美元提高到482万美元。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70个,利用内资16.05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63.6%,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7%。

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龙眼、枇杷、橄榄为主的水果业,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以及无公害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培植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发展淡水养殖、食用菌、特色花卉等新兴产业,走优后高效、外向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以台富、三峰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在信息、资金、服务上扶持规模经营专业户,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进品种更新、发展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生产。对老化果园进行技术改造,研究推出龙眼“立冬本”、水南1号、清壳等新品种,引进早钟六号、晚钟518等枇杷新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城厢区在324国道113公里至117公里处两侧高起点规划建设华林工业园区,共开发土地2000多亩,初步形成以鞋业、电子、食品、针织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近年新引进11个企业建设项目。城镇建设推进中心集镇建设,对分散、零乱的村进行迁村并点建设,中心集镇面积已达4.2平方公里,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以赖榜公路为主线,以干鲜果批发市场为中心,将集镇面积扩张至10平方公里,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城市建设

城厢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陈光大二年(568年)。唐代,境内交通多从山区出入。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修筑子城护官廨,定和三年(1210年)筑砖城,绍定三年(1230年)改筑石城,为福建三大名城之一。宋代,兴建桥梁,修筑驿道,交通设施逐渐形成。特别是水路交通已逐渐发展,位于城东的白湖港是当时对外通商主要口岸,商船远航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境内有17街48巷,商业相当繁华。境内邮电事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兴化邮局。民国16年修建福厦公路城厢段,民国19年开通城笏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城厢镇规模仅有2.65平方公里。1984年建区后,投入巨资,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区开发,城区水、电、路等基础设篱日臻完善,学校、医院、商店、公园、影剧院等配套齐全,城区面积扩延至10平方公里。1989年,境内市邮电局已开通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1990年,引进1万门程控自动电话投入运营,使通讯网络跻身于先进行例。1994年,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1994年,实现全区村村通公路。 2007年确定的132个区重点项目和6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迁丈量工作已经完成,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70万元,新引进项目32个,投资总额7.3亿元。15个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00多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公路、濑榜公路横贯境内,基本实现村主干道水泥化。木兰溪流经18个村,境内建有3.5万伏变电站1座和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提供充足的工业及生活用电用水。各村相继顺利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近3000万元,全面开通程控电话,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通讯设施。

传统文化

总述

城厢区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至今,历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黄滔、郑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郑樵、刘克庄墓,明黄仲昭、马思聪、林兆恩、郑纪、林兰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

城厢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就有歌舞、音乐等艺术创作。宋、明、清时期,文学、史学、戏曲、杂技、书画、美术等文化艺术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网络逐渐形成,文化设施日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境内拥有比较齐全的报刊亭、广播、电视、影剧院、书画院、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歌舞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

古建筑

是莆田城厢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城厢区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众多宋塔、宋桥、宋陂为代表。八闽名楼古谯楼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台基而著称;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为明清面目,唐宋的寺院多为十方丛林,明清的子孙寺不胜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为中国式的禅宗七堂制,主体建筑为山门、大殿、法堂、禅堂等中路进深,左右翼则为两廊建筑;道观庙宇,棋布城乡,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级之高和文物价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誉;明、清民居,以士大夫居宅为多,有着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构造特征,历来为中外专家所称道。

民间舞蹈

城厢区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在城厢区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

莆仙戏

城厢区莆仙戏历史悠久,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

镇街概况

龙桥街道概况

龙桥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街道,地处莆田中心城区,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辖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88亩,林地7314亩,水域555亩。市区文献路、荔城大道、荔涵大道和梅园路贯穿全境。

凤凰山街道概况

凤凰山街道位于莆田市区西南部,324国道穿境而过,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莆田市的重要商业贸易区、风景旅游区、文化生活区。总人口37532人,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有电子、服装、印刷、包装等5个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

霞林街道概况

霞林街道地处莆田市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北靠福厦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相邻,木兰溪从辖区中部横穿而过。街道于2002年5月成立,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20914人,有以霞林千亩龙眼海基地为中心的霞林、屿上、下黄果树基地,种植莆田三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果树。建立了坂头、铁岭食用菌生产基地。

灵川镇概况

灵川镇位于湄洲湾西北部,壶公山南麓,背山面海。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线横贯全境。有山地4.8万亩,耕地2.32万亩,海岸线12.03公里,滩涂浅海面积1.23万亩,淡水域面积1365亩。有以太湖、下尾村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环壶公山南麓的林果栽培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基础的青山、下尾、桂山、柯朱等村粮食生产基地和新桂公路沿线蔬菜种植基地。

华亭镇概况

华亭镇古称花亭,现位于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有海外侨胞3万多人,是莆田市重点侨乡之一。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干”的源产地。

东海镇概况

东海镇于1999年底设立,位于湄洲湾内湾,依山面海,北靠壶公山支脉,南与秀屿港、福建炼油厂隔海相望,东接灵川镇,西与仙游县枫亭镇接壤,福泉高速公路、笏枫公路横贯全镇。总人口4.6万人,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海头、东沙、东朱3个工业小区,有乡镇企业1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年创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有耕地0.65万亩,浅海滩涂1.05万亩,山地4.7万亩,开发种植龙眼、枇杷等名果10000亩。

民间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末清初,福建总受倭寇侵犯,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当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于是,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各镇。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补过一次年,因此,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红联上方截白

倭寇入侵后,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没有逃过一劫,人们想到。家里死人不能贴红联。可是大年初头贴白联不吉利。后来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红联上面留一截白。这在中国的对联上也找不出几家。 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一直沿至今。

莆仙话的起源

莆仙话的起源可追随到唐朝。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可以观范进中举,初中教材中的话:“走在半路上”。在当今普通话中:这话是句病句。可当时的确是这样。“吃酒。”如今只能说是喝酒。但莆仙话的语言在古书中都是一样。

土特产品

解放钟枇杷

城厢区常太镇解放钟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实形如古钟,果皮黄里透红,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单果重达172克,为世界之冠。1999年4月25日、2000年5月10日、2001年4月30日分别在常太镇洋边村、北京、新加坡举办三届福建莆田(常太)枇杷节新闻发布会、展销会。2002年至2007年分别协同市、区在重庆、上海、西安、济南、哈尔滨和乌鲁木齐举办六届福建莆田枇杷节及枇杷推介会。常太镇枇杷连续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农业部列为“南亚热带名优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现有枇杷面积8万亩,比1984年1万亩,增长8倍,产量1.5-2万吨。近几年盛产的优质枇杷销往国内外。常太镇专为果品注册“常太枇杷”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和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

酸菜

城厢区霞林街道的顶墩、下黄、肖厝是蔬菜种植加工专业村,村民有加工酸菜的传统工艺,出产的酸菜品种多、口味好、色泽美,除供应本地,还畅销闽西北一带。

兴化桂圆

城厢区华亭镇境内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的源产地,素有“华亭桂圆甲天下”的美誉,现已形成了福厦路两旁、木兰溪两岸、三紫山脉等七条果树带,果树总面积6.5万亩。龙眼,荔枝摘过,龙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称桂圆。据《神农草木经》记载:“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三国初年(220―226年),魏文帝曾下昭群臣曰:“南方之珍若龙眼、荔枝……出自九真、交趾。”九真、交趾即今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1988年福建省果树研究所对应用花粉形态结构上异同的试验,证实了海南岛的野生龙眼在其系统发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兴化种植龙眼伊始于隋唐,宋明尤盛。据《仙游志》载:“宋大观四年(1110年)12月24日降大雪,仙游的荔枝、龙眼冻死很多。”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的蔗糖、荔枝、桂圆干从太平港(今霞桥港)运销江淮一带”。可见宋时仙游龙眼就有大面积生产。由于木兰溪两岸气候温和,雨露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历代以来,兴化桂圆都被当作南方的名贵产品进贡朝廷。据明代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的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

特色小吃

炒白粿

炒白粿是城厢区群众逢年过节和喜庆筵宴的一道风味菜肴。所用主料白粿,是用白棱米制作而成,其品质远胜于市场上的普通白粿。棱稻为梗稻的一种,生长期长、产量低,因而种植面积不多,但其米质的韧性、粘性和香味特优,是制白粿的稻米,城涵人称这种白粿叫“山里白粿”。山里白粿可炒可煮汤,若白煮后撒上白沙糖吃,亦别有风味。山里白粿还是山区群众馈赠亲友的主要礼品之一。

杂烩面条

杂烩面条是城厢区居民临时招待来客的简便饮食,莆仙传统的杂烩面条上面必须用8种荤菜配料(俗称“八素”),把面条覆盖起来,成为一碗丰盛的食品,用来待客既经济,又好看。杂烩面条的传统经营方式,是把配料预先按份装在碗里,让顾客一目了然。

油炸鸡卷

油炸鸡卷是因其外貌像烧鸡而得名,它的制法主要是用猪网油皮卷包荤鲜馅料,故又名炸网油卷,属脆炸系列,特点是色呈金黄,外酥内嫩,此菜也是闽菜系中的名菜之一,而城厢区的调味又独具地方特色。

术米粽

邑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楚人是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筒粽。后人相承,遂用箬叶裹米而熟之,以为节物。”城厢区至今还保留这种以术米包粽子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术米煎

俗名“术米米时”。从前是民间节日祭祖先的主要供品之一。因其制作简易,主料是术米,配料有白糖、花生仁、花生油等,风味特佳。后来,它也进入商品市场。其成品特点:色呈金黄,油软粘润,经济香甜,成为城厢区所欢迎的热点风味小吃。

旅游资源

总述

城厢区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中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旅游。木兰溪、延寿溪蜿蜒于城南、城北;有福建省第二大人工湖—东圳水库。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和释伽佛塔;福建四大禅林之一的南山广化寺;虎堀山风景区则是当年徐霞客入闽登“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鲁湖瀑布的必经之道。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南山松柏”,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龟山寺,国家级生态旅游园区“快乐农庄”;还有明代创著《八闽通志》的黄仲昭古墓、埔柳村兰亭寺壁画、“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先生墓等名胜古迹。辖区内还有有独特的地下温泉资源,有三处平均水温45度以上,其中以陂头温泉最为著名,温泉含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具有消除疲劳、健康皮肤之功效。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逐渐融入全市旅游大格局。在城厢区可品尝风味独特的兴化小吃,观赏中国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还可购买荔枝干、兴化桂圆,枇杷酒等土特产和石雕、木雕、竹编等旅游工艺品。

木兰陂

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古寨

城厢区常太镇境内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历代人民每当社会变乱之际,筑寨自保。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古寨遗迹相连,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个寨堡残基尚历历可见。

南山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

座落在城南凤凰山。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山门照壁上有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化寺占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有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