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泊 |
释义 | 三泊为旧地名。清朝后期,平度西南部有 64个村庄,曾一度辖属昌邑县,被称为“三泊”。这种不和它所属的政区接壤而是插在别的政区之内的“插花地” ,俗称“飞地” 。如今“三泊”包括64 个村庄,散落在平度市崔家集、明村、白埠3个镇内。 “三泊” 地在行政隶属上是一种奇特的区划现象,坊头村有条东西大街,街以南属崔家集(平度),街以北属“三泊”(昌邑)。 由于“三泊”地处平度、高密、昌邑三县交界,人们也把此地称之为“三不管”地带,土匪、强盗经常在此出没,社会秩序比较混乱,比较有名的土匪有高七、于成修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7年,泊北白里村的魏冠千和泊东马户顶村杨佃举组织发起红枪会和白枪会,参加群众数千人,形成了反军阀,反土匪的强大力量。1928年春,“三泊”地的土匪20余人到白里村催要给养,被当地红枪会全部杀死。农历四月,高密匪首王子成率匪徒数百人到泊南崔家集村抢劫,周围红枪会联合起来将土匪赶跑。同年秋,驻泊南董家小庄的匪首高七等一千余人被红枪会攻之,死伤不计其数。从此,红、白枪会威镇平度西南,流传歌谣唱道:“红枪会,打土匪,除恶霸,民可畏。” 蛤牙湾是划分“三泊”的依据,解放前,每逢汛期,一片汪洋,庄稼颗粒无收。解放后,政府引导疏通河道,消除了水患,如今以往的涝洼地变成良田,成为平度粮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